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5 04:26
“影子银行”是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学者们在研究危机爆发的根源时,发现这一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灰色地带”是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子银行问题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总量不断扩大,金融多元化发展,金融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融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断下降,到2011年仅为53.7%,说明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渠道已经在社会融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影子银行主要以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理财业务,以及大量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为主,主要充当储蓄转投资的中介角色,发挥着与银行类似的融资功能,是银行信贷的替代或补充。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宏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子银行解决了部分企业或行业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三农”问题提供了的融资支持,但同时房地产、“两高一低”等部分受限制行业也通过影子银行获得了发展资金,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其次,影子银行部分金融工具和产品已经具有“货币”的特征,...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影子银行
1.2.2 中国影子银行
1.2.3 影子银行的特点
1.2.4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金融中介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2.1.3 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
2.1.4 金融监管套利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文献述评
3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
3.1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与态势
3.1.1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3.1.3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3.2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3.2.1 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3.2.2 金融机构的创新与监管博弈
3.2.3 金融投资高收益与风险抉择
3.3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3.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
3.3.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4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
4.1 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1.1 国外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1.2 国内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2 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
4.2.1 影子银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4.2.2 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4.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作用机理
4.3.1 影子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4.3.2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效应
4.4 影子银行风险传导的作用机理
4.4.1 影子银行的风险来源与特征
4.4.2 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路径
5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选择与处理
5.1.1 指标选取
5.1.2 数据描述
5.1.3 数据处理
5.2 模型选择
5.3 实证分析及结论
5.3.1 实证检验
5.3.2 实证结论
6 国外影子银行监管的经验与借鉴
6.1 全球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6.2 主要金融强国和国际组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
6.2.1 美国
6.2.2 英国
6.2.3 欧盟
6.2.4 金融稳定委员会
6.3 对各国影子银行监管措施的评价与经验借鉴
6.3.1 对各国影子银行监管措施的评价
6.3.2 值得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借鉴的经验
7 完善中国影子银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7.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重点
7.2 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7.2.1 修订货币政策统计制度,将影子银行纳入监测范围
7.2.2 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将影子银行纳入调控范围
7.3 构建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机制
7.3.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宏观机制建设
7.3.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微观机制建设
7.3.3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其他配套措施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67271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影子银行
1.2.2 中国影子银行
1.2.3 影子银行的特点
1.2.4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金融中介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2.1.3 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
2.1.4 金融监管套利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文献述评
3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
3.1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与态势
3.1.1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3.1.3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3.2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3.2.1 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3.2.2 金融机构的创新与监管博弈
3.2.3 金融投资高收益与风险抉择
3.3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3.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
3.3.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4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
4.1 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1.1 国外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1.2 国内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2 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
4.2.1 影子银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4.2.2 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4.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作用机理
4.3.1 影子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4.3.2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效应
4.4 影子银行风险传导的作用机理
4.4.1 影子银行的风险来源与特征
4.4.2 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路径
5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选择与处理
5.1.1 指标选取
5.1.2 数据描述
5.1.3 数据处理
5.2 模型选择
5.3 实证分析及结论
5.3.1 实证检验
5.3.2 实证结论
6 国外影子银行监管的经验与借鉴
6.1 全球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6.2 主要金融强国和国际组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
6.2.1 美国
6.2.2 英国
6.2.3 欧盟
6.2.4 金融稳定委员会
6.3 对各国影子银行监管措施的评价与经验借鉴
6.3.1 对各国影子银行监管措施的评价
6.3.2 值得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借鉴的经验
7 完善中国影子银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7.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重点
7.2 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7.2.1 修订货币政策统计制度,将影子银行纳入监测范围
7.2.2 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将影子银行纳入调控范围
7.3 构建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机制
7.3.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宏观机制建设
7.3.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微观机制建设
7.3.3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其他配套措施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67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86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