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7 06: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分别经历了社队制、村组制、社区制三次改革,农村社区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管理体制的革命。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以来,我国全面加快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新论述,使得农村社区化建设再次成为学者们热衷研究的课题。 本文在论述农村社区涵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历程和现状,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概念界定、模式分析和作用发挥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客观分析了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通过对牡丹江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调查,全景阐述了牡丹江市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和实施效果,论述其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协调、注重中心村建设、注重分类推进的创新特性,以及在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树立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实际作用。 通过实施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发现了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观念认识不足,各部门间缺少协调机...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研究状况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村社区建设概念说明
    2.1 农村社区建设概念界定
        2.1.1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2.1.2 农村社区建设的特性
        2.1.3 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社区工作的关系
    2.2 农村社区建设的类型
        2.2.1 按照社区建设依托的产业类型来分
        2.2.2 按照社区建设的区位条件来分
        2.2.3 按照村委会与社区设置模式来分
    2.3 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
        2.3.1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3.2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3.3 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第3章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3.1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3.1.1 农村社区组织建设
        3.1.2 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3.1.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2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色
        3.2.1 注重局部和整体的协调
        3.2.2 注重农村中心村建设
        3.2.3 注重分类推进
    3.3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成效
        3.3.1 基层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3.3.2 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3.3 农村社会风气明显改善
第4章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4.1.1 观念认识不足,没有形成齐抓共建的局面
        4.1.2 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不到位
        4.1.3 服务质量不高,社区管理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
        4.1.4 村民认识不足,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淡薄
    4.2 制约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因素
        4.2.1 村干部对农村社区的理念认识模糊
        4.2.2 村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认识不清
        4.2.3 部分村委会缺乏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
        4.2.4 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资金和政策保障不足
第5章 推动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5.1 加强顶层设计
        5.1.1 树立清晰的发展理念
        5.1.2 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5.1.3 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5.2 凝聚建设合力
        5.2.1 注重政府引导
        5.2.2 统筹多方参与
    5.3 创建示范社区
        5.3.1 强化组织保障
        5.3.2 找准模式定位
        5.3.3 增强服务功能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7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47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