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视阈下的“中华民族”百年学术建构史

发布时间:2023-11-04 14:28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散见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字眼,可以发现其民族观揭示了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两条形成路线,都经历了"部族"阶段,并且分别以建立古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为各自发展的高级形态。这就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强调"现代"这一时代定位有了出入,从而为拓展其适用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梁启超1905年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主义创造,还是顾颉刚1939年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论证,很多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暗合。费孝通1939年运用"族团"(ethnic union)概念与顾颉刚进行商榷,难说构成民族对等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其1988年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阐发,则更多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中国化实践智慧的总结,但其核心概念"民族集团"的使用比较随意,也缺乏定性分析,这都源于其始终没有认识到乃师史禄国英文写作中运用的ethnos实际上是希腊语ε?νοs的拉丁转写。"中华民族"在梁启超、顾颉刚看来就是属于文化族类而非种族、氏族、部族的"汉族"或"汉人"。只有以马克思民族观为基本规范,才能解决政治学、民族史学科分割带来的认识局限问题,从历史的镜像看到清末民初民族关系结构变革的...

【文章页数】:21 页


本文编号:3860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60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f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