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27 08:34
长久以来,由于滥垦滥牧、乱伐树木、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再加上草原基础建设落后,导致内蒙古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农牧矛盾不断加剧、人民生活愈加困难。基于这些情况,乌兰夫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林业、水利、沙漠改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和方针政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认知。目前,内蒙古地区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很严峻,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可以为今后科学治理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在前言部分,简要说明了选题来源及其意义、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思想等方面阐明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理论、思想文化来源,并阐述了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形成的现实基础。第二部分,以乌兰夫对内蒙古生态治理问题的初步认识、整体性认识...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1.选题来源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论文的重点
2.论文的难点
3.论文的创新点
一、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理论、思想文化来源及现实基础
(一)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理论、思想文化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治理思想是理论来源
2.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直接理论来源
3.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思想是思想文化来源
(二)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现实基础
二、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形成和深化过程
(一)对内蒙古生态治理问题的初步认识
(二)对内蒙古生态治理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三)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进一步深化
三、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主要内容
(一)牧区生态治理认知
1.保护牧场
2.定居游牧
(二)半农半牧区生态治理认知
(三)林业生态治理认知
1.加强林业建设
2.农牧林结合方针
(四)水利生态治理认知
(五)沙漠生态治理认知
四、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特点
(一)针对性
(二)整体性
(三)人民性
五、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意义
1.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为今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实践价值
1.积极调动人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提高了人民生态文明意识
2.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837689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1.选题来源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论文的重点
2.论文的难点
3.论文的创新点
一、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理论、思想文化来源及现实基础
(一)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理论、思想文化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治理思想是理论来源
2.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直接理论来源
3.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思想是思想文化来源
(二)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现实基础
二、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形成和深化过程
(一)对内蒙古生态治理问题的初步认识
(二)对内蒙古生态治理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三)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进一步深化
三、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主要内容
(一)牧区生态治理认知
1.保护牧场
2.定居游牧
(二)半农半牧区生态治理认知
(三)林业生态治理认知
1.加强林业建设
2.农牧林结合方针
(四)水利生态治理认知
(五)沙漠生态治理认知
四、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特点
(一)针对性
(二)整体性
(三)人民性
五、乌兰夫生态治理认知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意义
1.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为今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实践价值
1.积极调动人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提高了人民生态文明意识
2.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837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83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