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05:29
在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的能动性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引起各派学者们的探讨和争论,但在马克思之前的1日哲学家们并没能对人的能动性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只是进行了片面的、抽象的研究。人的能动性作为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认识活动和实践理念。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离不开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也是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紧密相关的。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科学地解释了人的能动性问题,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思想。本文从四个部分对马克思的人的能动性思想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简要梳理了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理论背景和演进历程。通过梳理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对人的能动性思想的阐释,总结出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能动性而德国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都没有形成对人的能动性的科学认识。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思想,叙述了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形成的三个时期。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什么是矛盾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同时还指出人的能...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演进
2.1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的阐释
2.1.2 德国唯心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的阐释
2.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演进历程
2.2.1 萌芽时期
2.2.2 探索时期
2.2.3 成熟时期
3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3.1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科学内涵
3.1.1 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的矛盾能动性
3.1.2 以实践为基础的主观能动性
3.1.3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的自觉能动性
3.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特点
3.2.1 属人性: 使人具有了独特的“类”特性
3.2.2 创造性: 正确发挥人自身的意志和目的改变和创造世界
3.2.3 社会历史性: 坚持人是处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历史中
4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影响因素和途径
4.1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1.3 精神因素
4.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途径
4.2.1 必须正确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4.2.2 必须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
4.2.3 必须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5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1 理论意义
5.1.1 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占据着主体地位
5.1.2 明确了实践活动是人发挥能动性的重要依托
5.1.3 促进了马克思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5.2 实践意义
5.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5.2.2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主导性力量
5.2.3 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化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需求与路径探析[J]. 沈传亮. 晋阳学刊. 2018(01)
[2]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赵秉峰. 理论观察. 2016(03)
[3]主体能动性是社会发展规律存在的前提和基础[J]. 王勇军,吴卫卫.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06)
[4]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批判及解读[J]. 杜朝举,郑利鹏. 鸡西大学学报. 2013(10)
[5]“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实践主观能动主义”——解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J]. 刘玉仙,丛大川. 理论探讨. 2012(02)
[6]遵循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兼谈社会规律与历史主体的关系[J]. 高其文.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04)
[7]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论析[J]. 龚少情,周一平.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1(05)
[8]论主体的能动性与有限性[J]. 申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6)
[9]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 赵凯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3)
[10]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人的能动性探析[J]. 张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本文编号:3354970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演进
2.1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的阐释
2.1.2 德国唯心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的阐释
2.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演进历程
2.2.1 萌芽时期
2.2.2 探索时期
2.2.3 成熟时期
3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3.1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科学内涵
3.1.1 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的矛盾能动性
3.1.2 以实践为基础的主观能动性
3.1.3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的自觉能动性
3.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特点
3.2.1 属人性: 使人具有了独特的“类”特性
3.2.2 创造性: 正确发挥人自身的意志和目的改变和创造世界
3.2.3 社会历史性: 坚持人是处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历史中
4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影响因素和途径
4.1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1.3 精神因素
4.2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途径
4.2.1 必须正确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4.2.2 必须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
4.2.3 必须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5 马克思人的能动性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1 理论意义
5.1.1 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占据着主体地位
5.1.2 明确了实践活动是人发挥能动性的重要依托
5.1.3 促进了马克思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5.2 实践意义
5.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5.2.2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主导性力量
5.2.3 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化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需求与路径探析[J]. 沈传亮. 晋阳学刊. 2018(01)
[2]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赵秉峰. 理论观察. 2016(03)
[3]主体能动性是社会发展规律存在的前提和基础[J]. 王勇军,吴卫卫.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06)
[4]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批判及解读[J]. 杜朝举,郑利鹏. 鸡西大学学报. 2013(10)
[5]“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实践主观能动主义”——解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J]. 刘玉仙,丛大川. 理论探讨. 2012(02)
[6]遵循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兼谈社会规律与历史主体的关系[J]. 高其文.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04)
[7]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论析[J]. 龚少情,周一平.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1(05)
[8]论主体的能动性与有限性[J]. 申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6)
[9]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 赵凯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3)
[10]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人的能动性探析[J]. 张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本文编号:3354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3549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