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的保护性内征
本文关键词:论儒家思想的保护性内征
【摘要】:先秦儒家早期文献中多出现“保”字。“保”的最初字意是“负子于背”,而在《诗经》《尚书》等儒家文献中“保”字由最初大人对小儿的襁负之意,延伸为上天对人、君主对民众的保护和化育。这说明儒家思想在起源时即具有一种对人、对民众的保护性意识。“保”字字形呈背负状,“安”字字形呈覆盖状。儒家思想的仁道也基于对人性及生命的承载和覆育,具有保护性的内在特点。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中包涵对民众、生灵的保护之意。殷周之际,人文精神跃升,人君受命于天不再依靠祖先神的庇佑,而是依靠自身的德行。人君要遵从天命,以“怀保小民”来维系自身的统治。“保民”是西周德治的重要内容。孔子的思想“仁”继承了西周的“德”意识。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博施济众”的观念,认为圣王和君子应该保民蕃息生养,如此才能称得上“仁”。孟子继承发扬了“保民”观念,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天人观”则确立了人性的仁善与贵重。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乃人性之善端,扩大善端求其放心可以成仁。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其“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思想,确立了人之可贵处,可与天地同立。同时,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将天地之生意汇入“仁”中,以仁兼生,涵摄了仁者和天道对天地万物的化育。《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元者,善之长也”的观念初步以仁统生。董仲舒将天地生意与仁爱相联系。宋代儒家则更明确地以生意释仁,既构建了生生不息的天道,又表示了仁者民胞物与的成物之心。儒家思想的保护性是一种背负、承载、安护、覆育的特性,在天、君、人三个层面中各有体现:在天,则化育万物;在君主、圣人,则保民安民;在人,则内化为性善性贵之说,使人性有所安有所立。其中儒家思想性善性贵的理论使人性有所安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说使人性有所安,性贵论使人性有所立。儒家的这种思想从不将人生视为罪业或苦业,这种保护性护持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承诺了人具有向善的本能和为人的希望。儒家思想的这种保护性内征构成了儒家人文教化的基石。儒家思想存有人文主义精神,凡所有创造与超越皆求诸于人类自身,这种自本自根的思想有赖于儒家对性善和性贵的肯定,近现代学者也多为重视此人文精神。而且儒家的保护性内征具有充满生命情谊的人文理性,而非逻辑理性,这对建设现代人的心灵家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葛学港;;浅论《礼记》中的祭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房春艳;项晓静;;明清时期安康宗教文化建筑——无梁殿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胡祥云;人性演化环节:道德教育把握的关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董根明;;能力为本,通识为基,人文为魂——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红霞;;子夏生平考述[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7 李真真;;宋人“党”观念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迟成勇;;儒家道德修养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于翠玲;;中学生名著读物的出版偏向——兼论从媒介素养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名著[J];编辑之友;2011年04期
10 周丹;;康有为革命观念的再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邹辉杰;试论曾子学派的“孝”[D];复旦大学;2011年
5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桂秋;孟子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赵永平;陆游散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同光体代表诗人心路历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坤;北朝书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贝利;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晖;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文毅;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67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16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