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课程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4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云;;试比较聂豹与邹守益的“致良知”说[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刘俊梅;;浅析茌邑三先生学术思想[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魏新龙;;王守仁学说之“良知”与“致良知”[J];理论界;2011年07期
4 李燕;潘畅和;;归太虚而成圣人——大盐中斋的太虚境界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吴海兰;;试析清初《明史·理学传》的论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于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真知与致良知[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7 郭长保;;王阳明“心学”与晚明及新文学思想的勃兴[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8 陈多旭;;王阳明论道德与知识的关系[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9 王立志;;陆王心学与心灵生态的培育[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10 岳天雷;;高拱哲学研究综述[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2 黄海涛;;论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中的道德构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朱承;;王畿哲学的政治向度[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兆路;潘钰卿;;说性灵,道阳明[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耿宁;曾亦;;王阳明及其弟子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的讨论[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6 曹国庆;;王守仁与南赣乡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7 李兴让;;心学之我见[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8 陈立旭;;儒学精神旨趣与阳明心学的兴起[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德昌;;王守仁德育思想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孙开泰;;薛方山的心学思想及其它[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小梅;人性深处的璀璨光辉[N];贵州日报;2011年
2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 张闰婷 樊艳潮;莫固守 应致之[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张巨成;谈谈年轻干部的“资本”[N];人民日报;2010年
4 南开大学教授 艺术系主任 赵均;为神州赋彩 写时代精神[N];美术报;2008年
5 陈利媛;略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社会文化功能[N];光明日报;2005年
6 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所所长、教授 戴光中;诚信:宁波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N];宁波日报;2005年
7 黄瞬生 陈嘉顺;语浅情深 生动传神[N];汕头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卢飒;“良知”与“和谐社会”[N];贵阳日报;2005年
9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田澍;经邦安国与思想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10 郭荣;学之以恒 行之以德[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希福;三教本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笑非;阳明心学的宗教维度[D];北京大学;2008年
4 孟晓路;儒学之密教—龙溪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5 童中平;随处体认天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晓荣;新朱子学还是阳明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洪卫;论王阳明的身心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宁新昌;本体与境界[D];南开大学;1997年
9 王建宏;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薛青涛;明词与阳明心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王阳明致良知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2 孙兆宸;探析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D];辽宁大学;2012年
3 李利苹;王阳明心学的课程意蕴[D];西南大学;2012年
4 宋攀;王阳明的心身之学的初探[D];山西大学;2012年
5 申鹏宇;王阳明心物观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卢世超;浅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D];河北大学;2009年
7 谢良鹏;知与行: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邹真珍;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的转型——王阳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陈淑华;王阳明的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勇;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6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6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