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骥龄《论语新诠》辨疑
发布时间:2020-09-10 08:20
台湾学者方骥龄的《论语新诠》全书共三部分:卷首为叙论,卷一之二十为正文,附录《孔子年表》、《孔子及其时世》、《孔门弟子》三节。关于《论语》的组织纂辑问题,方骥龄先生认为《论语》二十篇采用“散列法”编制,一方面显示了他对《论语》有严密编纂体系的认同,另一方面致使各章之义与其所在之篇旨有相b^格处辄改之,所以书中出现了许多牵强附会甚至曲解的地方。在《常语通释》中,方骥龄归纳了“仁”、“学”与“好学”、“礼”与“礼乐”、“亦”、“必”、“而”、“为”、“道”、“德”九个概念范畴的涵义,一方面提供给读者一些参考,另一方面他在归纳义项时,犯了随文释义的弊病。另外,方骥龄还在叙论部分之前编列目次,以便检读。 方骥龄新解的重要目的是宣传台湾当局的政治方针。认为义理大于考据,考据属于义理,属于义理一派,许多地方一味谋求新解,以致多处曲解、误解了《论语》的本义。 《论语新诠》包括“旧说”与“新解”。“旧说”中称引汉代以来《论语》研究者对本章的不同看法,但并未标明不同学说的来源,不利于读者查阅原书。关于新解,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由训诂求新解;二、由断句求新解;三、因方骥龄认为《论语》有严密编纂体例而出新诠者。方骥龄的新解受既定主题的束缚,许多地方犯了训诂学上的错误。 导致方骥龄《论语新诠》中新解不恰当的原因主要有:一、一味追求本义,而忽视词语的常用义,对本义又作过度引申,或对本义理解有误;二、滥用通假,把通假义作为固定词义;三、某字词义,生搬硬套他处解释,甚至对所引他处的意义理解有误;四、只顾字面意思,违背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五、对词语作出新的解释后,直译语句时不能保持其完整性,只好增字为训;六、缘词生训,即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对《论语》中的某些词语作出随意性解释;七、片面释义,忽略了与经典中同类语境的相互照应;八、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确而误解;九、主题先行,拘泥于为《论语》假设的组织结构,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解释经典一要实事求是,二要肯定、借鉴前人成果,三要结合语境,四要遵守训诂学规范。对难以解释的地方,可暂且存疑。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222.2
本文编号:2815597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2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裴传永;《论语》“色难”新解[J];孔子研究;2000年04期
2 黔容;;“老彭”实为“老(N<彡)”[J];学术研究;1987年06期
本文编号:2815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1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