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郑玄、孔颖达、朱子、阳明对《大学》之诠释

发布时间:2021-03-20 12:37
  《大学》一书,本是《礼记》中之一篇,儒者之所作也。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代孔颖达本郑注而为之作疏。南宋朱子,以为《大学》有错佚,于是本二程改本,作《大学章句》以阐发之。至元朝,朱子改本被列为官方教材,《大学》于是广为流传,而郑注、孔疏之“大学古本”日渐被遗忘。至明代,阳明先生主“大学古本”,经阳明之阐发,“大学古本”遂又风行于天下。后世学者对《大学》之理解,亦莫不本此四人而来,而《大学》之实义究竟如何,后人争论不断,无有定论。就《大学》经文观之,的确有许多地方令人生疑,如对“诚意”至“平天下”有详细之解释,而对“格物致知”并没有解释,且“大学古本”之“诚意”章中,有对“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解释。如是种种,不能不使人有错简损佚之想。郑、孔二人皆是依照古本,一一作释,并不怀疑其有损佚否,然而二人对“格物致知”之诠释,则有违于古本处。盖“大学古本”明言“物格而后知至”,以格物为始,而郑、孔二人显然把“格物”收摄在“致知”中,以“致知”为始;同时,孔氏以为“明明德于天下”应以“诚意”为始,故孔氏之释有不一致之处。由于“大学古本”和郑注、孔疏本身存在之问题,朱子于是有“大学改本”,然...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原因及意义
    2. 研究方法及特色
    3. 文献综述
第1章 《大学》文本之考释
    1.1 “大学”古本之由来
    1.2 略论朱子“大学改本”
第2章 郑玄、孔颖达对《大学》之诠释
    2.1 郑玄、孔颖达对《大学》总括性之理解
    2.2 孔颖达对《大学》所分之章节
    2.3 郑玄、孔颖达对《大学》内容之理解
        2.3.1 郑玄之释“明明德”、“止”、“格物致知”
        2.3.2 孔颖达之释“三纲八目”
            2.3.2.1 孔颖达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诠释
            2.3.2.2 孔颖达对“八目”之理解
                2.3.2.2.1 孔氏对“八目”间次序之理解
                2.3.2.2.2 孔氏之释“八目”
    2.4 论郑注、孔疏之“大学古本”为阳明所主之缘由
第3章 朱子对《大学》之诠释
    3.1 朱子生平
    3.2 朱子之理气观,“心统性情”说
        3.2.1 朱子之理气观
        3.2.2 朱子之“心统性情”说
            3.2.2.1 朱子之论“性”
            3.2.2.2 朱子之论“心”
            3.2.2.3 朱子之论“心统性情”
    3.3 朱子对《大学》之诠释
        3.3.1 朱子对“大学”之理解
        3.3.2 朱子对《大学》所分之章节及其所分章节之理由
        3.3.3 朱子对“三纲、八目”之理解
            3.3.3.1 总论朱子对“三纲、八目”之理解
            3.3.3.2 朱子释“明明德”、“新民”、“格物致知”、“诚意”
                3.3.3.2.1 朱子之释“明明德”、“新民”
                3.3.3.2.2 朱子之释“格物致知”、“诚意”
第4章 阳明对《大学》之诠释
    4.1 阳明之生平及其为学经历
    4.2 阳明先生之论“心即理”、“良知”与“知行合一”
        4.2.1 “心即理”
        4.2.2 阳明之论“良知”
        4.2.3 “知行合一”
    4.3 阳明对“三纲八目”之理解
        4.3.1 对“三纲”之诠释
        4.3.2 对“八目“之诠释
            4.3.2.1 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关系
            4.3.2.2 阳明之释“格物致知”
    4.4 朱子、阳明对“格物致知”理解之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仁”与“礼”:对《大学》文本的诠释立场与解释方法[J]. 阮航.  理论与现代化. 2007(03)
[2]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诠释之方法——以《大学》文本诠释为中心[J]. 戴兆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3]《大学》“格物”义试阐[J]. 张向华.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4]“以天统人”与“以人统天”——从对《大学》的重解看朱熹、王阳明的天人合一[J]. 赵玉兰.  船山学刊. 2004(03)
[5]王夫之与程朱陆王格致论比较[J]. 章启辉.  船山学刊. 2002(04)
[6]《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J]. 贾艳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阐释《大学》的二重向度——从朱子与阳明不同的哲学进路看《大学》[J]. 张伟.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8]道学视野下的船山心性学——以《读四书大全说》的大学部分为中心[J]. 陈来.  中国哲学史. 2002(03)
[9]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以王阳明、陈确的《大学》辨正为例[J]. 陈立胜.  中国哲学史. 2002(02)
[10]论朱熹的《大学》观[J]. 王建宏,朱丹琼.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硕士论文
[1]船山《大学》诠释之研究[D]. 刘依平.湘潭大学 2006
[2]王阳明哲学对《大学》的继承与发展[D]. 李剑虹.安徽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91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91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1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