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儒道会通视野下的俞琰易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0:49

  本文关键词:儒道会通视野下的俞琰易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俞琰 儒道会通 易道合流 《易外别传》 身中之易 易符(易象)


【摘要】:俞琰是宋术元初著名之易学家和道教学者,其学思经历先儒后道,尤其将易学和丹道之学兼容含摄、儒道会通,而影响甚远。其儒学易思想本于历代往圣先贤之易学,取汉易之象数、集程朱之义理,贯而会通,剔糟存精,演绎并举,主象数与义理为一,成其儒学易。其道学思想主本汉儒魏伯阳之《参同契》和邵子之先天图,以邵子先天图阑明丹道之秘,始而反求自身之易,儒道会通于一,提出“身中之易”,成其丹道易。本论文从儒道会通之角度诠释俞琰易学思想,引入天道、易符(易象)及丹道之范畴来解析俞琰易学儒道会通之逻辑进程,天道为至本,易符(易象)为哲学上对天道之描述;丹道为修行上对天道规律之实践。逻辑进程则为,从自然天道中总结出易道规律,易道规律又落于人体修炼为丹道,故我们确立俞琰儒道会通解析原则为双重体用论,即天道为体,易符(易象)为用,成其象数易,缘其义理易与丹道会通不多,故而不论;易符(易象)为体,丹道为用,成其丹道易,此为论文解析之方法。形式上,俞琰易学为儒道会通;本质上,则是天道规律下贯于儒家之修齐治平和道家之人体修炼,易符(易象)和丹道则皆为天道发用。而从逻辑上看三者的内在联系则是:天道推及易符,易符推及丹道,此三者关系也是俞琰整个易学思想的内在灵魂,把握了这种关系,也就真正的把握了其儒道会通的核心特征。易符视野下的天道即其象数易之自然观,论文分析了俞琰的卦象、卦体和爻象理论,以及俞琰对河图、洛书和易数的观点,并叙述了象数之学的自然内涵,这些思想对俞琰将来会通儒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象数易的思想基础,很难契入其丹道易学。易符(易象)推及到丹道即成其道学易,论文从天道、易符和丹道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入,以三者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原则,解析了俞琰的丹道易学,丹道易是俞琰思想的终点,也意味着儒道会通的完成,而天道、易符和丹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彻底在其丹道易学中完整的体现。总之,俞琰易学参天道而入儒学之易道,又援易道入修炼之月道,思想兼容广大,涵摄古今,以其深厚之易学思想贯通儒道,提出了很多创建性的易学命题,故而他的思想不仅在易学史上独树一帜,在道学史上也别具一格。
【关键词】:俞琰 儒道会通 易道合流 《易外别传》 身中之易 易符(易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19
  • 第一节 研究现状12-15
  • 一、专著12-13
  • 二、学位论文13-14
  • 三、期刊论文14-15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5-16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16-19
  • 第一章:儒道会通视野下的俞琰生平19-31
  • 一、儒道会通之语境19-24
  • 二、易道合流之发展24-28
  • 三、俞琰其人及著作28-31
  • 第二章:俞琰的易学基本观点31-39
  • 一、易者占筮与载道之书31-35
  • 二、理在象中,以象尽理35-39
  • 第三章:易符视野下的天道之体39-60
  • 第一节 易象法自然之象39-53
  • 一、卦象类万象39-42
  • 二、卦体示关系42-45
  • 三、爻象定吉凶45-50
  • 四、反卦释彖传50-53
  • 第二节 图数则天地之理53-60
  • 一、易数是自然数理53-57
  • 二、图书是自然之象57-60
  • 第四章:易符视野下的丹道之用60-81
  • 第一节 易符诠释丹道60-70
  • 一、心为太极61-63
  • 二、天根月窟63-66
  • 三、身中之易66-70
  • 第二节 丹道反诠易道70-76
  • 一、复卦丹道解70-71
  • 二、纳甲丹道解71-73
  • 三、辟卦丹道解73-76
  • 第三节 天道推及丹道76-81
  • 一、地承天气图76
  • 二、月受日光图76-77
  • 三、丹道呼吸论77-81
  • 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6
  • 致谢86-88
  • 附件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钦伟刚;;俞琰生年卒年考[J];宗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新满;俞琰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7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97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4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