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伦理豁免中的智慧——基于中华伦理法对伦理和法律关系两难的解决

发布时间:2018-03-09 17:54

  本文选题:伦理豁免 切入点:中华伦理法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圆满解答、彻底解决伦理和法律关系两难问题,中华伦理法从制度上实行伦理豁免。特定义务主体若陷入该两难,其法律义务则视轻重缓急和主体行为能力,或者依法减轻甚至豁免,转由其他义务主体或公权力履行;或者依法推迟,以保证优先敦睦伦理,从而消除伦理危机,然后亲自履行。由此充分保证特定义务主体自由行使特殊优先权,全身心履行伦理义务,悉心敦睦伦理,并从根本上圆满履行法律义务,维护法律关系。于是,伦理和法律关系由两难而两全,进而兼顾公序良俗而多全,达至公道。伦理豁免所含的智慧朴而茂,通而深:本乎伦理,使法律植根于本真,圆满履行其重要使命;出于人性,保证法律有合法性、合理性,而成为良法;善待人情,即顺应人之常情,规制不当之情,保证法律真正被认同和遵守,真正有效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智慧以常识及其公理性力量,蕴涵旺盛生命力和永恒、普适性因素,纵贯中华伦理法,千年一脉;横通现代法治国家作证豁免权这一类制度,万里友声。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dilemma between ethics and law thoroughly, the Chinese ethical law carries out the ethical exemption from the system. If the subject of a specific obligation falls into this dilemma, its legal obligations will be regarded as priority and subject's capacity for conduct. They may be reduced or even exempted according to law and transferred to other subjects of obligation or public power; or they may be postponed according to law to ensure that ethics is given priority, thereby eliminating the ethical crisis. And thus fully guarantee that the subject of a specific obligation freely exercises a special priority, fully fulfils his ethical obligations, attentively amends ethics, and fundamentally fulfils his legal obligations satisfactorily and maintains legal re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ics and law has changed from dilemma to perfection, and then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public order, good customs and many aspects, and to justice. The wisdom of ethical immunity is simple and profound: this ethics makes the law rooted in the truth and satisfactorily performs its important mission; out of human nature, To ensure that the law has legitimacy, rationality, and become a good law; to treat human feelings, that is, to comply with human beings, regulate inappropriate feelings, ensure that the law is truly recognized and observed, True effectiveness and vitality. Such wisdom, with common sense and its common rational power, contains exuberant vitality and eternity, universal elements, running through the Chinese ethical law, a thousand years, and a system such as immunity from testifying in a modern country governed by the rule of law. The voice of a friend of ten thousand li.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D90-0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国钧;;诚信是企业生命力的必要因子——兼论晋商徽商诚信断裂的教训[J];伦理学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文兵;;试论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的特点及其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黄冬云;唐代职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福定;司家龙;;唐代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王少芳;;试论唐代妾与家庭成员的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潘丽霞;;宋代秘密宗教治理背后的法律调整[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王辉;;试析汉代子女对父母的告发权与诉权[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陆离;;俄、法所藏敦煌文献中一件归义军时期土地纠纷案卷残卷浅识——对Дх.02264、Дх.08786与P.4974号文书的缀合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何柏生;;理性的数学化与法律的理性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6 冯卓慧;;从“耳后大秦珠”到《唐律疏议》——罗马法对唐代契约法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陆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9年

7 林美希;;唐前期的北衙禁军研究——从宫廷政变、闲厩与其关系的角度[A];历史学的省思与展望——第三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张小娟;翟华强;金世元;;浅析中药调剂发展的学术源流[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8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宋守义;唐代复仇问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文斌;论唐律中的不孝罪[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5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潘晓凡;唐宋福建佛教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丽丽;宋代商人经济犯罪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洛阳都市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李迪;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延满;冉克平;;论公序良俗对宪法权利的保护——以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为视角[J];时代法学;2006年02期

2 徐唐炼;;学校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李杏美;;由“包二奶”案所引发的思考[J];新学术;2007年02期

4 张云;;代孕合同适法性与适用性之重述[J];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易军;;论私法上公序良俗条款的基本功能[J];比较法研究;2006年05期

6 金彭年;蒋奋;;再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保护——案例法的视角[J];时代法学;2007年01期

7 易军;民法上公序良俗条款的政治哲学思考——以私人自治的维护为中心[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8 陈小瑾;;“钓鱼执法”违背社会公序良俗[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42期

9 冯忠明;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06期

10 张博;;关于公安机关受理公民姓名变更申请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海;;证券投资基金立法研究[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2 张文婷;;实验动物福利立法初探[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3 张艺;郭峰;;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法律关系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廖彩荣;;学术期刊著作权法律关系分析及其保护[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5 刘旭芳;;论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关系[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6 郑坚;;浅论图书馆规章制度与读者的法律关系[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孙曼曼;;论高校多重身份的具体范围及行为时的法律问题——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视[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8 秦荣国;;反应性精神病的法律关系评定及相关问题的思考[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江洪;蓝玉琼;崔新民;;法医鉴定与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关系[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恩利;董小龙;;我国职业足球纠纷主体法律关系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孟勇;判断公序良俗的形式标准[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孙瑞灼;法律当对“另类培训”说不[N];检察日报;2009年

3 陈德润 钱忠瑞 华灵芾;四兄妹赡养母亲闹纠纷 签订有悖公序良俗协议[N];天津政法报;2008年

4 郭丛生;法律为“公序良俗”开绿灯[N];西部法制报;2007年

5 陈洪 新检;漂亮女孩欲做处女公证遭拒[N];新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伟杰;首例“公序良俗案”的再讨论[N];工人日报;2002年

7 许永明 莫端剑 陈松刚 周新华;冷水滩法院对违反公序良俗行为说不[N];永州日报;2006年

8 李沫;德邦证券总裁余云辉:H股回归定价需“公序良俗”[N];证券时报;2007年

9 罗丽;“二奶”受赠违反公序良俗[N];检察日报;2002年

10 王曰国;不可以危害公序良俗[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亮;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亚南;分析实证语境下反垄断复合法律关系的法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杨运涛;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朱孟强;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法律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朱虎;萨维尼法律关系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孟庆吉;形成权基本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李爱君;电子货币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10 周清林;权利能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元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宝山;国内信用证有关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陈福庭;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及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归结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潘春霞;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初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5 张莉;企业集团立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付大学;基本社保资金管理运作模式及其法律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7 韦玮;我国私募基金的法律定位和规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8 李杰赓;环境权主体的界分[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敏;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法律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潘霞;论劳动派遣中的雇主义务与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9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589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