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日本死刑司法控制的经验及其借鉴

发布时间:2018-03-09 22:13

  本文选题:死刑改革 切入点:司法控制 出处:《法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严格限制、逐步减少死刑已经成为当前的政策选择。但是,随着死刑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涉及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严重侵害人身权利的犯罪时,我们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所以,我们应该在此之前建立起既能够将死刑限制在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认同的司法控制机制。参考日本死刑司法中以检察官的量刑建议为必要条件、四阶段式的死刑选择过程、制度性地将民意纳入死刑裁量等成功经验,在确立稳定的死刑适用标准,为司法实践划定底线的同时,建立起易于理解的判断过程,并开辟民意进入死刑案件的制度路径。
[Abstract]:Strictly restricting and gradually reducing the death penalty has become the current policy choice. However,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death penalty, when serious violations of personal rights, such as intentional injury and intentional homicide, are involved, We are bound to face increasing resistance. So we should build up the perpetrators who are able to limit the death penalty to a very small number of very serious crimes. And the judicial control mechanism that can obtain the maximum social approval. Referring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Japanese death penalty justice, such as taking the sentencing advice of the procurator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he four-stage death penalty selection process, and systematically incorporating public opinion into the death penalty discre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table standard of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draw the bottom line for judicial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judgment process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o open up a path for public opinion to enter the system of death penalty cas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D931.3;DD9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忠芳;废除死刑——历史的选择[J];理论界;2005年08期

2 马家福;论我国废除死刑的条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黄轩艺;;试论死刑案件的有效辩护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鲜文明;;中国应该废除死刑吗?[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12期

5 孟琳琳;;由限制走向废除——中国死刑的必由之路[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6 张中瑞;;试论我国死刑改革的总体进展[J];民营科技;2011年10期

7 栗峥;;审慎构建中国的死刑案件控制程序——评杨宇冠教授主编的《死刑案件的程序控制》[J];人民检察;2011年09期

8 李洪亮;;论死刑案件的诉讼周期[J];法制与社会;2011年31期

9 黄曙;周甲准;;公诉一体化视野下的死刑案件办理机制[J];人民检察;2012年12期

10 李泽慧;;废除死刑的选择及路径[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军;;论废除死刑的中国路径[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颜三忠;谢祝红;;论死刑司法限制的理念与方法[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3 周道鸾;;正确理解和掌握死刑适用标准,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4 吴位锦;;死刑问题:我们应当关注什么?[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辜友亮;龚小辉;;限制死刑适用及废除死刑研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6 朱璀琳;林新平;;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死刑限制适用之探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志军;蒋玲玲;;浅论检察机关在办理死刑案件一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10 荣学磊;;死刑适用中生死界线的探寻:立场、方法与规则[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阴建峰邋马晓炜;死刑改革的全球考察[N];法制日报;2007年

2 记者 范跃红 通讯员 张提;死刑案件风险点逐一打钩核对[N];检察日报;2012年

3 记者 袁定波;死刑案件证据不足不得判死刑[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蒋安杰;“关注死刑改革”首期论坛观点荟萃[N];法制日报;2005年

5 胡云腾;漫议死刑[N];工人日报;2002年

6 刘仁文;“严格限制死刑”的路还有多长[N];检察日报;2003年

7 杨涛;合理限制死刑有赖制度完善[N];检察日报;2005年

8 乐欣;四位刑法学家视野中的死刑改革[N];检察日报;2005年

9 田雨;我国将进一步提高死刑案件办理质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罗智勇;评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审理[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瑛;论减少死刑目标下的死刑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陈华杰;论死刑适用的标准[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任志中;死刑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韩红;我国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陈果;论死刑正当程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张栋;美国死刑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健;死刑适用之实质条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魏爽;论中国死刑的限制与废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胡国莉;死刑案件的量刑规范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高丛松;死刑案件有效辩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郭雅琼;死刑案件质量保障机制完善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6 高玮玮;我国死刑特赦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7 马立波;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制度保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王牧笛;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9 杨洋;论检察机关在死刑案件中的法律监督职能[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10 朱昌旆;论当前中国死刑的存废[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90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590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d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