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
本文选题:公民德性 切入点:自主 出处:《学术交流》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公民身份的首要本质是"认同"与"公民德性"。公民德性的塑造与培养为我国当下生成法治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根本性支撑,而个体认同与身份归属是公民德性建构的理论前设。其中,本体论前提是尊重个体道德地位与内在价值,故首先要维护公民自主性与个体自由的实现。这里,自主等同于个人自律,要求公民按照批判性评价及理性整合之后的价值、理想去行动;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决定了重建社会团结关键在于复兴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修复公民对团体和社群的价值认同,但慈善与志愿仍限于公民自愿的选择,并且在认可公民不参与政治公共生活自由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区和公共审议;最后,个人自主预设了竞争性多元主义的正当性,这为宽容原则提供了论证依据,宽容是包含着尊重的一种肯定性的包容,其中尊重基本人权与合乎理性是宽容的基础和底线。公民德性的塑造需要在生活世界中完成,而共同体的形成和凝聚则需要社会信任和公民礼仪。
[Abstract]:The first essence of citizenship is "identity" and "civic virtue". The shaping and cultivation of civic morality provides a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order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guarantee of public safety in our country.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identity is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virtue. The premise of ontology is to respect the moral status and intrinsic value of individual, so it is necessary to safeguard the citizen's autonom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s freedom first. Autonomy is equivalent to individual self-discipline, requiring citizens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s of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rat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people determines that the key to rebuilding social solidarity lies in reviving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others and society. Restore citizens' value identity to groups and communities, but philanthropy and volunteerism remain limited to citizens' voluntary choices and promote and encourage citizen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nd public deliberations while recognizing that citizens d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freedom of political public life; finally, Individual autonomy presupposes the legitimacy of competitive pluralism,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principle of tolerance, which is a kind of affirmative tolerance that contains respect. Among them, respect for basic human rights and rationality are the basis and bottom line of tolerance. The shaping of civic morality needs to be completed in the world of life, while the formation and cohesion of community needs social trust and civic etiquette.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公民身份认同与法治秩序生成研究”(13BFX008)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公民教育通识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研究”(JG201201014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公民身份认同与公民教育研究”(HEUCF20101323)
【分类号】:D90-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燕城;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儒家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献忠;;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新儒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占志刚;;同意的概念及其政治意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聂兴超;;拉兹对反至善主义的批判[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郑玉双;;法律权威的可能性——关于国家与法律的规范分析[J];研究生法学;2009年03期
5 何生根;周慧;;论学术自由的法律界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陈锐;;拉兹的法哲学趣向——将法律实证主义导向实践哲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7 舒国滢;面临机遇与选择的中国法理学[J];法学;1995年09期
8 陈景云;;对自由主义中立性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9 王欣;;法律权威与法律信仰[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10 李先敏;;诺齐克的边际道德观述评——兼谈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的局限[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海默;;自由主义框架下的道德观[A];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晓畅;多元社会的正义事业[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6 晋运锋;当代功利主义正义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彦;法、自由与强制力[D];吉林大学;2012年
9 肖丹;卢梭政府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兴国;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南开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立忠;公民体育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郭少华;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当代价值[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郑学娇;量刑规范化之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朱耀祖;现代侵权法变革的反思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5 董家意;拉兹的权威命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贺莉芳;论《守株待兔》中的文化自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娄晓欢;耶尔·塔米尔文化权利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单良坤;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晓利;试论影视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付海丽;表达与禁止[D];郑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进;;理性维权:一种需要大力弘扬的公民德性[J];工友;2012年08期
2 张鲁宁;;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1期
3 胡钰琳;;制度对公民德性影响的法理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4 顾成敏;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赵晓晴;;论法治与公民德性的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李爱田;袁安琳;;村民自治中的公共领域和公民德性[J];理论导报;2011年05期
7 孟军;;西方近代公民德性观的演进[J];浙江学刊;2007年06期
8 杨鹏程;;刍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公民德性——以现代国家建设转型的政治文化条件为视角[J];理论导刊;2013年02期
9 董前程;;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德性的培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赵爱玲;;高校德育转型的目标指向与价值基点:养成公民德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成敏;;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风石堰;文化研究的两大病象[N];文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宜海;公民德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17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61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