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自治的困境及其出路
本文选题:私人自治 切入点:私法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摘要】:传统私法将私人自治作为其基础和核心,并依此设计相应的规范体系来实现意思表示之自由,但因私人自治天然缺乏自我矫正的能力而时常致其自身陷入无法自治或对他人造成不公的困境。而且,由于私法为强调个体之间的形式平等和自由而在其制度构建中人为追求标准化和统一性,抹煞了个体特性、缺乏人文关怀,造成平等和自由在经济社会中被一般化和抽象化,继而使得私法难以通过既有规范体系和机制来消解私人自治之困境、无法确保私人自治的可持续性。这表明,私人自治的有效维护,已溢出私法保障的边界,需进行自反性现代化反思。有鉴于此,私人自治的保护和维系应突破传统私法思维,将其纳入基于宪法理念而型构的法治国家范畴之内予以展开和推进。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private law regards private autonomy as its foundation and core, and designs corresponding normative system according to this to realize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of will. However, due to the natural lack of self-correction capacity of private autonomy, it often leads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unable to govern itself or causes injustice to others... and, In order to emphasize formal equality and freedom among individuals, private law pursues standardization and unity artificially in its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obliterate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cks humanistic concern, resulting in equality and freedom being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ed in economic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for private law to resolve the dilemma of private autonomy through the existing normative system and mechanism, which can not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ivate autonomy, which shows that the effective maintenance of private autonomy has overflowed the boundary of private autonomy. In view of this, the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rivate autonomy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private law and bring it into the category of a country ruled by law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分类号】:D92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时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0年06期
2 汤诤;此“法治”非彼“法治”——浅析“以法为本”和“法治国家”[J];理论月刊;2000年04期
3 于生云;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J];理论研究;2001年S1期
4 卓泽渊;论法治国家[J];现代法学;2002年05期
5 魏吉华;论法治国家对法律的要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胡建华;论法律文化与法治国家的应对[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佘俊臣;效率、安全与公平的对话——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关系之反思[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吴阶平;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J];法治论丛;2002年06期
9 唐兴霖;走向法治国家——评常桂祥著《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02期
10 魏吉华;试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J];理论与改革;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强;;试论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A];“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高玮;;法治与科学社会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3 姜延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4 刘铁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学习邓小平的法治思想[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5 但伟;;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A];法治与德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许法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石——邓小平依法治国方略述论[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华一;;法治强国不畏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8 董颖;;董必武守法思想及其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9 王世清;;和谐社会的法律特征及构建[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玉保;;论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兢;中德持续开展“法治国家对话”[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吉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宣言[N];法制日报;2012年
3 记者 顾钱江 刘宝森 海明威 蔡敏;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记者 郑赫南;“两高”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N];检察日报;2013年
5 本社评论员;切实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历史重任[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6 记者 霍小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法治国家[N];人民日报;2013年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沈春耀;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难点[N];检察日报;2013年
8 中央党校政法部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 王惠静;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N];检察日报;2013年
9 颜晓峰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本报记者薛倩 采访整理;走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两会”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省委党校教授 徐秀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吉林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边宇海;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2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王玲;俄罗斯联邦法治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试论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D];湘潭大学;2005年
2 于博;简论我国法治国家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泽勇;公民的涵义、地位及其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探析与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5 陶庆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推进法治国家进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璐;论公民意识与法治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张冲;公民法治素养的现状及培养路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祝琳;转型时期俄罗斯法治的构建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9 王文;社会主义与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韦昌平;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95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6954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