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估的实践困局及其破解——以哈耶克进化论理性主义法治思想为理论参照
本文选题:法治评估 + 进化论理性主义 ; 参考:《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近年来以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开启了微观层面的量化法治评估实验,经过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法治建设的新增长点和动力机制。实践法治观的生成以及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孕育释放出的信号表明中国法治的理论旨趣和实践面向,法治应当是一种实践行动,要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而非是观念巴别塔,但当前的中国法治评估仍存在着理论准备的先天不足。针对当前法治评估实践中类型构造和进路选择的表征与建构之争,选取了哈耶克的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这一理论作参照,哈耶克对建构论唯理主义的批判和进化论理性主义的洞见对于当前中国法治评估实践困局破解极具镜鉴意义。法治评估的制度性进路或价值性进路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同源同构的关系。法治评估应当立基于法治中国的具体情境,实现规则系统和行动结构的相容。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re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School of practice of Rule of Law, has opene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experiment of the rule of law at the micro level.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it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forma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signals that the school of practice of Chinese rule of law gave birth to and released indicate the theoretical purport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The rule of law should be a kind of practical action, based on the real life scene rather than the idea of Babel Tower. However,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still has the inherent deficiency of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iming at th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ype construction and route choice in the practice of rule of law evalu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Hayek's theory of dualistic view of social order as a reference. Hayek's criticism of constructivism rationalism and the insight of evolutionary rationalis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evalua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or value approach of rule of law evaluation is not binary opposites, but the relationship of homology and isomorphism. The evaluation of rule of law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crete situa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and realize the compatibility of rule system and action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15SFB1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820027)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FX003)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6F001) 河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152400410565)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军;;中国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J];清华法治论衡;2000年00期
2 高鸿钧;21世纪中国法治瞻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刘武俊;;“富士康诉讼”凸显中国法治“亚健康”[J];民主与科学;2006年05期
4 周晓慧;;中国法治政府的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19期
5 贺霄;刘钰婷;;中国法治的过去与未来[J];法制与社会;2006年18期
6 刘武俊;;2007年中国法治前景前瞻——2007年中国法治发展趋势展望[J];改革与开放;2007年02期
7 蒋安杰;;回望中国法治三十年[J];法制资讯;2008年11期
8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09年卷即将出版[J];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冲突与前景分析[J];公安研究;2009年08期
10 ;《研究生法学》20周年特刊征稿启事[J];研究生法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红阳;;我谈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2 杨亚佳;;中国法治发展模式探讨[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龙小宁;;权利假说理论与中国法治发展[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熊先觉;;百年中国法治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鲜连发;;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6 熊先觉;;百年中国法治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7 李曙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8 陈芸;;略论中国法治的资源取向[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C];2000年
9 陈霞;;董必武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三十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10 李鸿渊;;新中国法治政府建设历程与经验回顾——以权利与权力良性互动为视角[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萌;法治蓝皮书归纳去年中国法治五特点[N];法制日报;2008年
2 杨守勇;中国法治网有“记者”近百,全是假的[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罗争光 黄安琪;评析中国法治“大事件”[N];团结报;2013年
4 公安部 丁国强;中国法治的基因[N];北京日报;2013年
5 丁国强;期待现代中国法治之路早日走向成熟[N];法制日报;2013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贵连;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中国法治转型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刘作翔;标准化:中国法治向纵深发展的标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艳洁;天津达沃斯再推中国法治进步[N];中国经营报;2014年
9 李林;中国法治——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N];团结报;2014年
10 祁铁华 长春市委党校;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N];吉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祝庭显;民本与民主交织下的新中国法治之路[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中睿;论回应型法理论及其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陈亚鹏;法律人性化与中国法治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3 张猛;中国法治路径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陈洋;中国法治正当性的理据简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潘丹丹;诉辩交易与中国法治秩序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杨宪民;中国法治困境的思考[D];郑州大学;2006年
7 李琴宝;中国法治建设路径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文州;实践思维视域下中国法治的改进[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9 陈文霞;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法治的发展与完善[D];河南大学;2013年
10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6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88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