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现代法律合法性理论研究的三个视角——基于理想类型方法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2 09:32

  本文选题:合法性 + 合法律性 ; 参考:《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在祛魅化的现代社会,以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整全论作为法律合法性基石的传统论证范式,已经不再可能。按照对合法性受众和客体两个要素重视强度的不同,现代法律合法性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理想类型化为3种:程序性共识、形式性有效以及接受的实效。虽然这3种视角的展开,推进了法律合法性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它们仅仅抓住合法性的某一特定面向,所以研究合法性的单一视角有失偏颇。在整体性视角下,现代法律的合法性毋宁是以形式有效为核心构造、以接受实效为检验标准和以程序共识为防御机制的综合体,同时这3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Abstract]:In the disenchantment of modern society, it is no longer possible to use mor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holism as the cornerstone of legal legitimac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mphasis on the two elements of legitimacy audience and object, the research angle of modern legal legitimacy the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ideal types: procedural consensus, formal validity and actual effect of acceptance.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has promot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legal legality, they only grasp a particular aspect of legality, so the single perspective of legitimacy is biased.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the legitimacy of modern law is rather a synthesis of formal effectiveness as its core structure, acceptance of practical results as its test standard and procedural consensus as its defense mechanism, while the three are in dynamic balance.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CIA11015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SJD820023)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2]39号)
【分类号】:D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城;;论守法与法律的精神[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朱勇;;哈贝马斯现代法的合理性理论述评[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04期

3 张乃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精神的影响[J];理论界;2004年01期

4 马学锋;;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特性与现代反思——以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为切入点[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贺志姣;现代法律文化建设与传统伦理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2期

6 谢晖;现代法律及其性质界定──兼谈我国法理学的改造[J];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7 赖廷谦;略论市场经济与现代法律精神[J];现代法学;1996年05期

8 谭岳奇;现代法律人的人文关怀[J];比较法研究;1999年Z1期

9 丘凌;外国法律能综合移植吗[J];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06期

10 李本森;秩序、自由、道德——关于儒家思想与现代法律的若干思考[J];法学;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灵;;法文化融合与我向思维——中西方法律价值观念冲突的整合[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强世功;;法律移植的终结——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反思[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刘倩;谷旭;;论现时期农村法制建设——以桃园镇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为例[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尹秀竹;古老决斗术的现代法律审视[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杜宴林;现代法律人文精神论要[N];光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丁曼丽;传统民间艺术遭遇现代法律风波[N];市场报;2002年

4 本报评论员;彰显现代法律的终极关怀[N];甘肃法制报;2007年

5 陇夫;法律——道德的底线[N];法制日报;2000年

6 浙江省检察院 郑华伟;公捕大会,你道出了法治的尴尬[N];检察日报;2007年

7 苏亦工;比较法对我国近现代法律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徐爱国;陪伴损失与赔偿[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胡志超;“从契约到身份”的变迁与司法援助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陇夫;德性的法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英;论法律的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9年

2 辛博聪;现代法的博爱之维[D];吉林大学;2007年

3 程德文;法律的商谈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韩平;“规训权力”与法律[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杜新丽;法律选择方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邹益民;现代法律与政治中的诸神魔之争[D];吉林大学;2010年

7 任宗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制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杨力;社会分层与法律秩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君平;西方近代以来“法权人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钊;超越现代法的合理性危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鲁楠;现代法律的道德向度与伦理向度[D];清华大学;2007年

3 泮伟江;民主的法律实证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张立荣;法律的人文精神之现代意义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麟;由《简爱》中的法律描写看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婚姻法律制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陈建新;《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06-1911)[D];湘潭大学;2008年

7 聂良波;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法律实践的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李洁珍;法理社会的主体精神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范文涛;论中国法律文化主体的主体性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付军强;论中国法律体系及其形成的标准[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1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921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e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