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法理学概念框架构建之方法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8-05-30 02:26

  本文选题:法理学 + 核心情形 ; 参考:《法学杂志》2014年05期


【摘要】:法理学概念框架之建构无法回避变动的社会生活实践与普遍的法理学之间的矛盾,否则法理学将失去说服力而成为杂乱无章的概念组合。约翰·菲尼斯采用亚里斯多德的核心意思哲学方法,结合其实践价值理论,得出以将法律制度看做道德理想的核心情形的法律观点,并以此作为法理学概念框架构建的基础。然而,菲尼斯的方法论尽管在其自身的整体理论中能够自圆其说,但却无法完全破解法理学概念框架构建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jurisprudence cannot avoi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hanging practice of social life and the general jurisprudence, otherwise jurisprudence will lose its persuasion and become a disorderly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Using Aristotle's philosophical method of core meaning and combining with his theory of practical value, John Finnis came to a legal point of view which regarded legal system as the core situation of moral ideal, and used it a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jurisprudence. However, although Finnis's methodology can justify itself in his own whole theory, it can not completely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ividuality and universality constructed by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jurisprudence.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权利话语在司法裁判中的局限及其破解研究”(13CFX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何宏光;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开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任晓;;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李润洲;;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偏好及其澄清——解读《教育的科学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5 付玉辉;试论宽带对传播的影响——宽带:人类更宽广、更自由的延伸[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陈洪澜;;论多元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拓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刘拥华;;对本土资源论及其“理性人”假设的批判性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8 唐诚,杨华宇;情境比较论:一种法制建设的研究进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周灏;;美德抑或荣誉:日本文化类型新探——读《菊与刀》[J];研究生法学;2009年01期

10 尹广文;;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之研究方法准则[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志强;;刑罚威慑的预防犯罪效应探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袁继红;雷四兰;;社会科学解释的逻辑——论韦伯的基于理想类型的解释[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孙健波;;税法解释与利益衡量[A];财税法论丛(第7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许安平;现代税法的构造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劳川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文化背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f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蕾;传播学范式批判与重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彦青;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定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玉;我国报刊中类科学内容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磊;名牌大学与精英主义: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中国高等教育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6 胡永涛;工具理性与信仰文化—马克斯·韦伯思想辨析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吴升华;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刍议[D];复旦大学;2011年

8 刘家楠;清代调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赵京朝;布莱克法律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周伶俐;科学哲学“价值中立”可能吗?[D];湘潭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山;论法制不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J];政法论坛;1986年04期

2 李洪祥;法律概念辨析七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8年10期

3 王永华;1999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J];河北自学考试;2000年05期

4 郑云娟,马跃;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1年10期

5 蒋新苗;法兰克福学派法律观点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6期

6 林明;刘勰法律思想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毛豪明,王翠萍;明确差异 科学定位——关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史君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4年Z2期

9 刘农;法律意识淡薄: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亟待攻克的难关[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10 郭玲玲;加强《法律基础》课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朱景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规范性与规律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敏;马来西亚结束对安瓦尔审讯[N];检察日报;2000年

3 汪洋;历史上儒法治国思想的差异[N];江苏经济报;2010年

4 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 武树臣;法律思想与传统文化漫谈[N];检察日报;2010年

5 晋城市委党校 王琴琴;党校法律教学的几点体会[N];山西党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焦海博;美国工具主义法律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若冰;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建构[D];上海大学;2013年

4 王守贵;论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D];吉林大学;2010年

5 孙春伟;法律意识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红肖;一种互动性的法律观[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李超;哈耶克二元法律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瑞娟;论我国公民诉讼中法律意识的缺陷及完善[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祥伟;论哈贝马斯法律观的形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陈懋;孔子法思想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6 刘珍杰;邓小平法制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永居;废除“六法全书”的前后与是非[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D];吉林大学;2013年

9 于宝安;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浅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佳函;民间法的基本价值探析[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3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953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2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