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后现代法律解释主义批判

发布时间:2018-06-12 09:32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 + 法律解释 ; 参考:《政治与法律》2014年03期


【摘要】:后现代主义法律解释是一种自身带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的理论范式。在该范式下,解释主体是视角主义的,解释对象是情境主义的,解释目的是游戏主义的,解释方法是非理性主义的。该范式过分凸显解释的主观性、恣意性、差异性、不确定性、游戏性以及方法的非理性,从而消解了解释的客观性、服从性、普遍性、确定性、规范性以及方法的理性等法治特质。法律解释的所谓后现代转向应引起严肃的法治论者的高度警惕。
[Abstract]:Postmodernist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a theoretical paradigm with the tendency of subjectivism, relativism and nihilism. Under this paradigm, the subject of interpretation is visual angle, the object of interpretation is situationalism, the purpose of interpretation is game, and the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is irrationalism. This paradigm excessively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ity, arbitrariness, difference, uncertainty, game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thus dispelling the objectivity, obedience, universality and certainty of interpretation. Normative and method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 of law. The so-called post-modern turn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should arouse the high vigilance of serious legalists.
【作者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转型期中国法治思维的矛盾及其化解”(项目编号:2013M540240)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法治思维的矛盾及其化解研究”(项目编号:13BFXJ0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汉斯·凯尔森;李鑫;;论法律解释理论[J];法律方法;2008年00期

2 王夏昊;;法律决定或判断的正当性标准——以法律论证为视角[J];法律方法;2009年00期

3 陈根发;;后现代法学的特征[J];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05期

4 陈金钊;;反对解释与法治的方法之途——回应范进学教授[J];现代法学;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牛秋业;不可通约与解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陈金钊;;反对解释的场景及主体[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5 陆颖;;翻译标准相对性的哲学诠释学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朱虎;;萨维尼的《论占有》及其贡献——法学、立法以及方法[J];比较法研究;2006年06期

7 金城;;施莱尔马赫普遍解释学中的语言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杨晓峰;;“书写”与“视听”:教研记载模式的价值比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9 李锦;;遵守规则视域的法律理解和解释——“反对解释”命题的一个维特根斯坦式诠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陈宋洪;;诠释之思与译论之辩——从诠释学的发展看翻译研究模式的转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3 杨效雷;;清儒《易》学平议[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4 李传印;;关于“易中天现象”的若干思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赵宁;;检察官法律思维研究[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7 周刚志;;论财政宪法学之体系构造[A];财税法论丛(第13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卉;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3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郭晓艳;教育叙事文本的分析与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珂;胎儿权利的司法救济[D];山东大学;2010年

7 缪丹;试论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及其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庆红;“化境”说新探[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9 李萍;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看《浮生六记》两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D];东华大学;2011年

10 王海霞;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范进学;;通向法治之途的方法论——与陈金钊教授第二次商榷[J];现代法学;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光宁;武飞;;历史解释的重构——法律解释学的视角[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李睿;;法律解释学的谱系:一种历史解释的尝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曾坚;;中国古代法律注释与当代法律解释学的差异[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4 陈慧慧;;权威的解释与解释的权威——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秩序的和平革命延展至法律解释共同体的司法姿态[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0年00期

5 陈弘毅;;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7年00期

6 陈金钊;理想与现实之间——论法学流派与法治[J];学习与探索;2000年06期

7 杨建军;杨锦帆;;解释的范式转换对法律解释学的影响[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王广波;;法律的清白——从法律解释学视角的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年24期

9 陈金钊;法律解释学的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上)[J];法学评论;2002年01期

10 屠军;戴学英;;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负面影响[J];青年思想家;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东风;从后现代主义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李万武;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训[N];辽宁日报;2008年

3 肖四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折射与变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李丽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N];学习时报;2010年

6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7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8 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佩里·安德森:后现代主义共生着两种对抗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胡作玄 中科院系统所研究员;数学是后现代思想的根源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后现代主义与新红酒文化[N];财经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姜福东;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D];山东大学;2009年

4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莹;哈琴后现代文化政治思想的文学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9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旭\,

本文编号:2009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09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