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行为的认知心理学阐释
本文选题:裁判行为 + 格式塔理论 ; 参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和联结主义表征,从发生学上阐明了法律现实主义者没能讲清楚的直觉裁判问题,并为认识裁判行为或司法决策提供了一套较精细的工具。依据格式塔理论的"趋完性"特征,能够解释裁判之际的推理过程,以及法官从结果出发进行法律推理的现象。在疑难案件中,左右裁判行为的约束满足机制,是"趋完性"特征与联结主义模型相结合的结果。融贯性作为这一机制的核心要素,指导了对命题和推理的激活和调整过程,并使裁判行为最终表现为在两组命题集合之间选择更融贯的一组。因此,融贯性不仅是裁判行为和司法说理的一项内在要求,也是判断司法决定之优劣的一个标准。
[Abstract]:Gestalt theory and connectionism in psychology clarify the intuitionistic judgment problem which the legal realist fails to explain clea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ology and provides a set of more elaborate tool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adjudication behavior or judicial decision. On the basis of Gestalt's characteristic of "finality", it can explain the reasoning process at the time of judgm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judge proceeding legal reasoning from the result. In difficult cases, the binding and satisfying mechanism of the judgment behavior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lity" and the connectionism model. As the core element of this mechanism, meltiness guides the process of activation and adjustment of proposition and reasoning, and finally makes the judgment behavior manifest as a more coherent set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propositions. Therefore, consistency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judicial behavior and reasoning, but also a criterion to judg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judicial decision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司法决策的心理学研究”(项目编号:NCET-13-051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疑案裁判中的法律判断模型研究”(项目编号:10CFX03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查尔斯·雅布隆 ,陈林林,刘诚;法官是说谎者吗?——对德沃金《法律帝国》的维特根斯坦式批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斌;;立法与法治:一个职业主义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2 唐永春;;卡多佐司法哲学解读[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3 杨力;;中国案例指导运作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杨春福;;显现的法律与隐在的法律——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贾焕银;;社会法学派的法律漏洞观及其启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伍德志;;欲拒还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社会系统论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陈洪杰;;论法律解释学视角内外的确定性命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李婷;;从个案看美国“公平正义”的司法适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唐志容;;法官如何判决——论司法过程中的法官个人因素[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10 魏治勋;张雅维;;利益衡量论批判[J];法律方法;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亚男;;能动司法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推进[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陈锐;;论法律推理的一致性[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3 宋云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娟;弗兰克与卢埃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潘俊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杨文硕;民间金融习惯法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杜一平;行政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静;论刑法解释的理念和方法[D];河南大学;2011年
3 余莉;论英国20世纪律师制度改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茹茹;显失公平原则在美国合同法上的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刘公银;浅析美国统一商法典的现实主义性质[D];复旦大学;2011年
6 曾佳魁;校园小广告的泛滥与书面规则意识的提升[D];湘潭大学;2011年
7 王静萱;论霍布斯对英国普通法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继强;行业组织惩戒权的法律控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慧峰;物权行政法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永宽;试论中国的法律技能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8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7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