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现代化评价标准探析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China needs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ake it as an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history of western jurisprudence is to explore the standard of legal modernization by means of descriptive and normative ideas. The former is to reveal the legal system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law and the modern law. The modernization is the main standard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from identity to contract, form rational modern law and universal and autonomous legal order, while the latter concentrat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goal of the rule of law.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ood l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ngdom of law and the detailed details of the rule of law are the main standard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revea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law and the modern law, we can sort out the minimum consensus o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n extract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form, the legal norms are a complete class, a clear hierarchy and a strict system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value of the law embodies the rationality, freedom, democracy and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legal spirit, such as power restri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舒国滢,程春明;西方法治的文化社会学解释框架[J];政法论坛;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强昌文;范德安;;底线伦理与权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翟继光;;论经济法的运行机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6 刘少军;;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实体正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7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8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9 蒋劲松;;宪法与预算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寿平;刘毅;;构建诚信制度与践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吕家毅;;论检察制度的宪政功能[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黄文艾;;检察机关派员列席审委会制度的反思与建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朱富强;;两类立法原则之评述:法理的基础[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朱富强;;不完全契约、法律协调失败与自我约束机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侯成智;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参与·创新·推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郭琳;我国矿区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舒国滢;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J];比较法研究;1995年04期
2 梁治平;;死亡与再生——《西方法律与宗教》译后[J];读书;1988年05期
3 舒国滢;;“人”的法律意义[J];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02期
4 叶启政;再论传统和现代的斗争游戏———正规化的搓揉形塑[J];社会学研究;1996年06期
5 李猛;论抽象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6 舒国滢;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精神——戴维·塞尔本新著《义务原则》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7 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J];政法论坛;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峰;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障碍[J];探索与争鸣;1998年02期
2 石旭斋;以法制现代化促进宪政建设[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杨德祥;韦伯与法制现代化之标准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严海良;法律与政府: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7期
5 周行君;张达军;;从《生死抉择》看中国的法制现代化[J];法学天地;2002年01期
6 祁若冰,乔刚;论第二次中外法律文化融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陈杰;刘小双;;法制现代化的一般意义与内涵[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8 公丕祥;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4期
9 马克林;近代法制转型的考察与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崔敏;经济全球化与法制现代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济;;略论儒家传统法文化对民主法制现代化之影响[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刘芳;李娟;;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曾绍东;;传统与现代之间——董必武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思想论析[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4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缪文升;;董必武的守法观与公民法观念现代化[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6 HONG SZE YUNN;;论新加坡的环境现场评价制度(英文)[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王建芳;;为逻辑三段论正名[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庆立;;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立法问题初探[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韩忠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建设路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10 张华德;武杰;;熵理论视域下的法律移植[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 谢晖;我国法制现代化何去何从[N];检察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术峰 尹鸿祝;发展中国家要加快法制现代化建设[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3 吉林大学法学院 杜宴林;法制现代化———以人为本[N];法制日报;2003年
4 陈庆立;强化农民法律意识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田文芳 (作者单位:平山县农业局);法制现代化离我们有多远[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6 王先喜;宿城龙河:法治推动事业兴[N];江苏法制报;2008年
7 柴玉丽 夏 青;民间法与法制现代化[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王立民;上海英租界与现代法制[N];法制日报;2009年
9 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石文龙;30年我国公民行为方式之变迁[N];法制日报;2008年
10 顾元;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宗日;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陈振一;类型与动因: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机理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曹伊清;法制现代化视野中的清末房地产契证制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晁育虎;转型中国法律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练育强;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8 王敏;规范与价值:近代中国刑事法制的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郑现U,
本文编号:2142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14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