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指的是美国检察官在履行其起诉职能时,只要不出于受贿、歧视等法律禁止的原因,对于同样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可以基于自由裁量,作出起诉、不起诉、撤回起诉以及以不同罪名起诉的决定。与美国检察官所享有的广泛的起诉选择权相比,我国检察官只具备有限的不起诉裁量权,而不具备选择起诉的权力。因此,鉴于选择性起诉制度所具备的利益保护、利益平衡和权力制约等多方面的功能,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寻求其可借鉴之处以期缓解我国起诉领域存在的现实困境。除引言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约三万五千字。第一部分为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的历史考察。首先,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源起英国的撤回诉讼制度;之后,经过权力主体由行政首长向地方检察官延伸,权力范围由撤回诉讼权向选择起诉权扩张,美国的选择性起诉制度逐步确立;最后,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现代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在其理念基础、权力限制等方面都有了新变化、新发展。第二部分为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的正当性基础。第一,在理念基础方面,选择性起诉制度与个别化司法和尊重检察官技能的司法理念相契合;第二,在制度基础方面,选择性起诉制度是建立在美国刑事立法“泛刑法化”以及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之上的;第三,在现实考量方面,选择性起诉制度又与美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可利用执法资源不足等现实困境不可分割。第三部分为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的基本内容。首先,从范畴来看,选择起诉权包括选择不起诉、选择人起诉、选择行为起诉和选择罪名起诉等多重形式的权力;其次,检察官在裁量过程中,应该考量案件证据的数量与质量、联邦及各州法律执行的优先次序、犯罪的严重程度、被告人的具体情况等各项因素;再次,美国检察官的选择起诉权在司法和立法方面都受到限制,禁止检察官违背平等保护与正当程序原则进行歧视性起诉或报复性起诉。第四部分为笔者对借鉴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的基本立场。一方面,基于我国公诉理论定位与司法实践,全盘移植选择性起诉制度并非明智之举,借鉴美国选2择性起诉制度必须以我国的司法实践为出发点;另一方面,鉴于近年来我国同样存在刑事案件数量陡增、司法资源不足等问题,借鉴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确有必要。在借鉴方面,我们必须始终贯彻起诉法定主义为主、裁量主义为辅的原则,在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基础上赋予检察官更多的起诉裁量权,同时还要兼顾对检察官起诉选择权的规制与救济。
【关键词】: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 历史沿革 制度基础 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71.2;DD915.3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的缘起与历史沿革11-18
- (一)选择性起诉制度的萌芽—英国撤回诉讼制度11-13
- (二)选择性起诉制度的确立—从撤回诉讼到选择性起诉13-15
- (三)选择性起诉制度的发展—选择性起诉制度的现代发展15-18
- 二、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的正当性基础18-31
- (一)理念基础18-21
- (二)制度基础21-25
- (三)现实考量25-31
- 三、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的基本内容31-45
- (一)检察官起诉选择权的范畴31-34
- (二)检察官在作出起诉决定时的考量因素34-41
- (三)对检察官起诉选择权的规制41-45
- 四、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45-54
- (一)基本立场45-49
- (二)对于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之借鉴49-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强;论刑事起诉制度的价值[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彭剑鸣;;论自诉起诉制度的重构[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王玉宏;试论社会支持起诉制度——从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一书谈起[J];东南亚纵横;2003年03期
4 刘玉堂,贾济东;楚秦起诉制度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何挺;谢芳胤;;台湾缓起诉制度介评[J];研究生法学;2005年03期
6 刘磊;;慎行缓起诉制度[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7 张红艳;;民事督促起诉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8 李申;;在我国建立缓起诉制度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苟鹏;;缓起诉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华博;;浅谈我国缓起诉制度之设计[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柴娟;刘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起诉制度问题探究[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2 彭欣;;英美刑事起诉制度演进之历史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3 潘鄂岚;盛婷玉;汪明丽;;未成年人在共同犯罪中分案起诉的工作模式[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崇州市人民检察院 薛培 杨辉刚;建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起诉制度[N];检察日报;2013年
2 陈华邋王丹俊;和谐语境下的缓起诉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涟水县检察院 陶书祥;应完善民事督促起诉制度[N];江苏法制报;2012年
4 天涯;海南出台民事督促起诉制度新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江苏省射阳县环保局 于卉;让弱者的声音变强[N];中国环境报;2008年
6 广东省五华县人民检察院 黄宝金 赖兴平;如何规范督促起诉的适用[N];检察日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剑锋;民事督促起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N];检察日报;2007年
8 曾祥生 张萍霞 方黄军;督促起诉挽回损失近800万元[N];检察日报;2006年
9 胡爱精 庄建平 张振龙;山东新泰:分案起诉帮教挽救未成年人[N];检察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玺;论民事督促起诉制度[D];兰州大学;2010年
2 栗金中;论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季琳;论秦汉起诉制度[D];郑州大学;2007年
4 王丹;缓起诉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卜昕;民事起诉制度浅析[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杨兰苹;唐律起诉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7 宋钊;论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D];河北大学;2013年
8 刘满;论我国民事诉讼支持起诉制度的完善[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景;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陈珍;我国台湾地区缓起诉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选择性起诉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6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