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清末话语权的重置与立宪困境

发布时间:2020-06-10 04:52
【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内外局势风云诡谲,各类人物登场。从个人至思想,从思想至风潮,变化速率之快让人始料未及。本文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思想背景入手,丰富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时势权力”一词,以来解释清末各势力矛盾频发、清末立宪失败背后原因。本文的行文脉络也正是笔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脉络。本文第一部分,从整个文章的背景——时势权力的崛起谈起,并总结了三点与以往思潮不同的重要特征,以求体现清末时势权力崛起之重大意义。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发生了话语权的重置。接下来定义话语权的含义,并点明清末官方话语权的旁落与在野立宪派话语权的崛起,清末话语权的重置将立宪带入巨大的困境。本文第二部分,通过《万国公报》、《东方杂志》、《大公报》、《清议报》等新式报刊中的报道来构建清末语境。然后,在此语境下分析清廷话语权式微的原因,即甲午战败的重创、革命派的批判和中立者的不信任、清廷舆论控制的失败、皇权永固的理想以及满汉疏离的激化。本文第三部分,首先解释了立宪派的构成,其次分析了立宪派话语权占优的原因,即新式报刊的宣传、本身思想的温和性、日俄战争的契机。两相对比下,总结出立宪派发展动态与自身的特点,描述出清末此消彼长的话语权流向。本文第四部分,首先对制宪权进行解释,并将其放入清末历史背景下探讨,旨在揭示作为话语劣势方的清政府仍拥有制宪权,清末立宪话语权与制宪权产生分离,造成了清末立宪的困境。清末立宪正是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下开展的,失败并非注定,但如欲成功难上加难。文中分析了立宪派与清政府从合作到分道扬镳的过程,并以《钦定宪法大纲》为例,用以强调内构性分离是导致清廷改革屡屡受挫、最终孤立无援的重要内因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9;D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运君;;清末反报禁斗争[J];历史档案;2009年04期

2 刘劲松;朱福惠;;戊戌变法的性质是立宪吗?[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3 唐海江;;群体政治心态与晚清政论报刊市场[J];国际新闻界;2006年03期

4 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J];历史研究;1993年01期

5 侯宜杰;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J];史学月刊;199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积明;;谁是维新派 谁是立宪派[N];光明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卫华;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05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705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1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