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区分及其意义——以民法学为考察领域
发布时间:2021-07-25 10:50
在法律事实中,行为有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之分,这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的要件所为的区分。从法律效果对法律要件的约束来看,违法行为是与损害赔偿等责任关联的法律要件,合法行为则无这种形态的法律效果。从法律要件的构成来看,违法行为是包含违法性要素的法律要件,合法行为没有这种构成要素。这种区分既涵括了法律规范的完整结构,又体现了法律规范的评价机制,是实现法律事实体系化的必要基础,不能被行为的其他分类所替代。而且,明晰了这种区分,还能澄清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在其他语境下的含义,有助于相关法律规范的准确理解和适用。
【文章来源】:法学家. 201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区分行为应选取的立足点
(一)两种不同的认知立足点
1. 以客观事实为立足点。
2. 以法律规范为立足点。
(二)应以法律规范为立足点
二、以法律效果的形态为标准
(一)从法律效果出发的理解
(二)违法行为效果形态辨析
(三)合法行为效果形态辨析
1. 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
2. 准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3. 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三、以法律要件的构成为标准
(一)违法行为构成要素辨析
(二)合法行为构成要素辨析
1. 准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2. 事实行为的构成要素。正如准法律行为所显示的,说合法行为没有违法性要素,表明在判断
3. 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四、区分行为合法违法的意义
(一)法律事实的体系化架构
(二)基本概念的精准化理解
1. 视角之一:法律事实和个案行为的差异
2. 视角之二:学理定位和规范表达的差异
3. 视角之三:行为成立和行为有效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准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解读[J]. 常鹏翱. 环球法律评论. 2014(02)
[2]原物返还请求权:物上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J]. 王洪亮. 法学家. 2014(01)
[3]法律事实的意义辨析[J]. 常鹏翱. 法学研究. 2013 (05)
[4]论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区分[J]. 王轶. 中国法学. 2013(01)
[5]法律行为生效要件体系的重构[J]. 易军. 中国法学. 2012(03)
[6]适用范围视角下民事责任能力之反思——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J]. 杨代雄. 法商研究. 2011(06)
[7]侵权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J]. 李承亮. 法学评论. 2011(02)
[8]法律行为论在日本的形成[J]. 平井宜雄,柯伟才. 比较法研究. 2007(06)
本文编号:3301888
【文章来源】:法学家. 201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区分行为应选取的立足点
(一)两种不同的认知立足点
1. 以客观事实为立足点。
2. 以法律规范为立足点。
(二)应以法律规范为立足点
二、以法律效果的形态为标准
(一)从法律效果出发的理解
(二)违法行为效果形态辨析
(三)合法行为效果形态辨析
1. 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
2. 准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3. 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三、以法律要件的构成为标准
(一)违法行为构成要素辨析
(二)合法行为构成要素辨析
1. 准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2. 事实行为的构成要素。正如准法律行为所显示的,说合法行为没有违法性要素,表明在判断
3. 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四、区分行为合法违法的意义
(一)法律事实的体系化架构
(二)基本概念的精准化理解
1. 视角之一:法律事实和个案行为的差异
2. 视角之二:学理定位和规范表达的差异
3. 视角之三:行为成立和行为有效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准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解读[J]. 常鹏翱. 环球法律评论. 2014(02)
[2]原物返还请求权:物上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J]. 王洪亮. 法学家. 2014(01)
[3]法律事实的意义辨析[J]. 常鹏翱. 法学研究. 2013 (05)
[4]论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区分[J]. 王轶. 中国法学. 2013(01)
[5]法律行为生效要件体系的重构[J]. 易军. 中国法学. 2012(03)
[6]适用范围视角下民事责任能力之反思——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J]. 杨代雄. 法商研究. 2011(06)
[7]侵权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J]. 李承亮. 法学评论. 2011(02)
[8]法律行为论在日本的形成[J]. 平井宜雄,柯伟才. 比较法研究. 2007(06)
本文编号:3301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30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