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中的“建筑隐喻”

发布时间:2021-10-19 01:36
  马克思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经典论述中,采用了"建筑隐喻"的表述("基础"和"上层建筑")。马克思对隐喻这一修辞形式的钟爱,与他的美学背景有关,也与隐喻本身的特性和施教效果有关。"建筑隐喻"在马克思1859年之前的文本中多有先例可循。他笔下的"上层建筑"一词没有固定的所指,不能就其本身获得理解,只是特定关系中的隐喻措辞,不可对其进行单独定义。在马克思熟悉的卢梭、圣西门、黑格尔的文献以及某些经济学文献中,可以找到他的"建筑隐喻"的直接灵感来源。从建筑的施工的客观限制、结构和功能、规划和变更、外在目的等角度,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可能涵盖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在不引入新隐喻的条件下有效回应基于经济决定论命题、还原论命题、结构分立命题、工具论-意志论命题和静止性命题的指责。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0,26(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一、马克思何以钟爱隐喻这一修辞形式
    (一)马克思本人的美学背景
    (二)隐喻本身的特性
二、马克思笔下的建筑隐喻用法
    (一)马克思在《序言》之前运用的建筑隐喻
        1.《“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1847年)
        2.《共产党宣言》(1848年)
        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
        4.《科布顿、布莱特和吉布森的失败》(1857年,原文是英文)
        5.《马志尼和拿破仑》(1858年,原文是英文)
        6.《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1858年,原文是英文)
    (二)关于马克思建筑隐喻用法的初步说明——兼议恩格斯晚年对《序言》原理的补充
三、马克思建筑隐喻的思想渊源
    (一)法国渊源
    (二)德国渊源
四、马克思建筑隐喻新解
    (一)施工的客观限制
    (二)结构和功能
    (三)规划和变更
    (四)外在目的
结 语



本文编号:3443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443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