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
发布时间:2021-10-28 06:18
援引"国家能力"的概念及其学说来讨论中国法治问题,如今正逐渐在中国法学界成为一种新潮流。但当将这些出自非法学研究者之手的理论运用来研究中国法治问题时,其中有些概念乃至分析框架,应当事先做一番必要的检讨与调整,再非常谨慎地予以借用。尤其是要适当超越"国家能力"学说有可能过度凸显的某种"自上而下支配"的面向。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可被用来将国家能力问题与法治建设勾连起来进行讨论。作为国家能力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族认同建构能力不仅是在全球化时代最大程度地维系一国法治之自身正当性的基础,也是有助于在一国范围内以最小成本高质量地构建回应型法治的润滑剂。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2020,5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法学界主要援引的“国家能力”学说
(一)迈克尔·曼的一对概念:“专断性权力”与“基层渗透性权力”
(二)王绍光的“基础性国家能力”学说
二、当法治遇上国家能力:国族认同建构能力的重要性
三、国族认同建构与国家能力强化:以我国现行《宪法》中的“普通话”规定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宪法学阐释:以国家认同为中心[J]. 杜吾青. 交大法学. 2020(03)
[2]国家认同的宪法构建:实现机制与实施路径[J]. 丁轶. 交大法学. 2020(03)
[3]智慧法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宣言[J]. 彭中礼. 法学论坛. 2020(03)
[4]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J]. 周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
[5]“规则认同”对中国法治的意义——基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资源禀赋的评析[J]. 亓同惠. 现代法学. 2020(02)
[6]塑造现代国家:国家认同的视角——关于国家认同构建价值的政治学阐释与反思[J]. 殷冬水,曾水英.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8)
[7]法治中国建设的认同聚合[J]. 赵子尧.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4)
[8]“强政权、弱国家”:中国历史上一种国家强弱观[J]. 曹正汉. 开放时代. 2019(02)
[9]“中华民族”入宪: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文本轨迹和演化逻辑[J]. 王翔,李慧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10]“中华民族”入宪的意义[J]. 江国华,肖妮娜. 河北法学. 2019(03)
本文编号:3462396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2020,5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法学界主要援引的“国家能力”学说
(一)迈克尔·曼的一对概念:“专断性权力”与“基层渗透性权力”
(二)王绍光的“基础性国家能力”学说
二、当法治遇上国家能力:国族认同建构能力的重要性
三、国族认同建构与国家能力强化:以我国现行《宪法》中的“普通话”规定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宪法学阐释:以国家认同为中心[J]. 杜吾青. 交大法学. 2020(03)
[2]国家认同的宪法构建:实现机制与实施路径[J]. 丁轶. 交大法学. 2020(03)
[3]智慧法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宣言[J]. 彭中礼. 法学论坛. 2020(03)
[4]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J]. 周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
[5]“规则认同”对中国法治的意义——基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资源禀赋的评析[J]. 亓同惠. 现代法学. 2020(02)
[6]塑造现代国家:国家认同的视角——关于国家认同构建价值的政治学阐释与反思[J]. 殷冬水,曾水英.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8)
[7]法治中国建设的认同聚合[J]. 赵子尧.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4)
[8]“强政权、弱国家”:中国历史上一种国家强弱观[J]. 曹正汉. 开放时代. 2019(02)
[9]“中华民族”入宪: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文本轨迹和演化逻辑[J]. 王翔,李慧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10]“中华民族”入宪的意义[J]. 江国华,肖妮娜. 河北法学. 2019(03)
本文编号:3462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46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