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协调

发布时间:2021-11-08 19:49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从一元向多元过渡,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中国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逐渐瓦解,利益多元化导致社会结构性分化,社会矛盾急剧增加,传统的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二者之间产生严重的不适应、分裂和错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现实,不仅加剧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还使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更加复杂化,导致道德的困惑、法律的错位。因此,协调好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至关重要。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实表现,可概括为合法律不合道德、合道德不合法律两种;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主要类型,可分为实质意义上的冲突、形式层面上的冲突两类。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实质有三:人情与法律的冲突、传统以官本思想为基础的道德与现代权利本位法律规则的冲突、传统道德集体主义与现代法治个人本位的冲突。在中国社会转型中,人情与法律的冲突,是引起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深层起因;传统以官本思想为基础的道德与现代权利本位法律规则的冲突,是产生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先天不足;传统道德集体主义与现代法治个人本位的冲突,是加剧法律与道德冲突的重要原因。明晰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 

【文章来源】: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 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概述
    2.1 当下中国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界定及时代背景
        2.1.1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的界定
        2.1.2 当下中国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时代背景
    2.2 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实表现
        2.2.1 合道德不合法律
        2.2.2 合法律不合道德
    2.3 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主要类型
        2.3.1 实质意义上的冲突
        2.3.2 形式层面上的冲突
3 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实质
    3.1 人情与法律的冲突
    3.2 传统以官本思想为基础的道德与现代权利本位法律规则的冲突
    3.3 传统道德集体主义与现代法治个人本位的冲突
4 中国社会转型中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协调途径
    4.1 立法:制定良法
        4.1.1 良法的基本要求
        4.1.2 转型期中国立法方面制定良法的应有之义
    4.2 司法: 实质正义的适度妥协
        4.2.1 妥协之必要: 法律的至上性
        4.2.2 诉讼人情化的批判
        4.2.3 严格规则的例外: 最基本的正义与人权
    4.3 培育共建共享的社会组织
        4.3.1 理论基石: 基本善与共同体
        4.3.2 进行共建共享的社会组织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国家构建到共建共享的法治转向——基于社会组织与法治建设之间关系的考察[J]. 马长山.  法学研究. 2017(03)
[2]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J]. 于静涵.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3)
[3]关于全国性行业协会网络关系结构的考察[J]. 龙宁丽.  中国社会组织. 2015(08)
[4]经济社团治理现代化:现状、问题及变革——一项基于全国性行业协会的实证分析[J]. 龙宁丽.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4(06)
[5]权利本位论新解——以中西比较为视角[J]. 黄文艺.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05)
[6]道德难题与立法选择——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及实践检讨[J]. 孙海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04)
[7]法律与道德“结合命题”何以可能?——兼评富勒的“内在道德”学说[J]. 王家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8]正确树立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意识——哈特法律与道德划界思想的现实启示[J]. 吴真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2)
[9]法与道德的界限——兼论法与道德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J]. 朱丽红.  金田. 2013(11)
[10]法律道德主义的立场与辩护[J]. 郑玉双.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01)



本文编号:3484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484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