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现状评价及制度完善建议
本文关键词: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现状评价及制度完善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法律硕士(Juris Master)教育,简称JM,是我国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自1996年创建并试点,2006年进入正式创办阶段,教育部与部分培养机构己历经近20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些基本性的培养框架与制度,如全国联考入学、入学考试科目的确定、培养目标,学位论文要求等,然而备受瞩目的高层次、复合型、实务型的培养目标还是差强人意,那么完善JM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M人才培养制度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成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文根据调研,通过提出观点,发现问题,内外比较,提出建议的途径来探讨我国法律硕士的人才培养制度。以教育部对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从教育学的视角为切入点,构建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对几所大学毕业及己毕业的法律硕士生进行调研,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发现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限制,JM教育预期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的培养目标未实现;各培养机构对JM的培养缺乏清晰的培养理念;JM师资结构有待优化;JM的课程设置等教学内容缺乏特色与实务化;专业实践环节薄弱。针对上述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再结合国外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经验,最后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对策。JM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制度。从制度层面的培养目标出发,是完善与改革法律硕士教育的旗帜;因地制宜创新JM教育培养理念是完善JM培养制度的先导[1];吸收国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是完善法律硕士培养制度的有益借鉴;有针对性的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矫正和完善是法律硕士培养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法律硕士 培养目标 法律教育 完善 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0-4;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法律硕士教育概述9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9-11
- 1.2.1 选题背景9-10
- 1.2.2 选题意义10-11
- 1.3 文献综述11-12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3
- 1.5 论文结构13-15
- 第二章 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标准15-27
- 2.1 评价标准15-17
- 2.1.1 培养理念15
- 2.1.2 课程设置15-16
- 2.1.3 考核机制16
- 2.1.4 教学方法16
- 2.1.5 师资队伍结构16-17
- 2.1.6 专业实践17
- 2.2 问卷调查的对象与方法17-27
- 2.2.1 调查对象17
- 2.2.2 调查方法17-18
- 2.2.3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和结果分析18-27
- 第三章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实践中凸显的主要问题27-31
- 3.1 宏观层面的问题27-28
- 3.1.1 法律硕士教育成效不明显27
- 3.1.2 缺乏明确的培养理念27-28
- 3.2 微观层面的问题:培养过程存在瑕疵28-31
- 3.2.1 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及形式化28
- 3.2.2 教学方式亟待改革28-29
- 3.2.3 课程设置有待优化29-30
- 3.2.4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30-31
- 第四章 西方发达国家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的经验31-37
- 4.1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31-33
- 4.1.1 美国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形成31
- 4.1.2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31
- 4.1.3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31-32
- 4.1.4 重视律师考试的通过率32
- 4.1.5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32-33
- 4.2 德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33-34
- 4.2.1 德国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33
- 4.2.2 德国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33
- 4.2.3 实习规定与法律职业教育33-34
- 4.2.4 法律教育与司法考试相联系34
- 4.2.5 德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34
- 4.3 日本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的经验34-37
- 4.3.1 日本的法科大学院教育34-35
- 4.3.2 日本法科大学院教育对我国JM教育的启示35-37
- 第五章 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建议37-45
- 5.1 宏观层面的制度完善建议37-39
- 5.1.1 完善法律硕士的指导机制37-38
- 5.1.2 深化培养目标38-39
- 5.1.3 明确培养理念39
- 5.2 微观层面的制度完善建议39-45
- 5.2.1 完善考核方式39-40
- 5.2.2 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40-41
- 5.2.3 增强实务化教学41
- 5.2.4 优化师资力量与结构41-42
- 5.2.5 强化实践教学42-45
- 总结45-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50-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灵巧;;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11期
2 强昌文;;联考法律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从安徽大学法律硕士教学实践谈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王琪,董玉庭;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及相关问题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明发,汪兴海;法律硕士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1期
5 赵万一;;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03期
6 姜红仁;;法律硕士教育中几个关系的理论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6期
7 建设;;南开大学法学院2006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目录[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年02期
8 郝晓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法学家;2007年06期
9 张德瑞;;回顾、反思与改造——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历程之检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李伟;;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制度的剖析与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黄璜 黄菁;法律硕士志愿团解开400万利息谜团[N];检察日报;2013年
2 张硕;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本质区别[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3 古科峰;中航工业首届法律硕士研修班开学[N];中国航空报;2010年
4 薛洁;关于法律硕士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N];上海法治报;2013年
5 李海英;沈阳三所高校可招法律硕士[N];沈阳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欧阳晶;高新技术企业来了“法律硕士服务团”[N];检察日报;2011年
7 焦庆乐;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广受关注[N];法制日报;2004年
8 杨立范;《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律硕士联考丛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陈瑞华;让学术的更学术 让职业的更职业[N];法制日报;2007年
10 张明楷;司法考试 别浪费了法学教育资源[N];法制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希磊;法律硕士就业结构调查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飞飞;法律硕士应用型人才结构要素的实证分析[D];山西大学;2012年
3 王彦;法律硕士教育改革的对策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何洪奇;法律硕士实践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贤辉;议法律硕士教学方法的完善[D];兰州大学;2012年
6 马晴雪;全日制法律硕士教育实践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刘倩;法律硕士复合型人才结构要素的实证分析[D];山西大学;2012年
8 龙伟林;法律硕士实践课程规范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9 晏丹;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教育的实践与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10 曾晖;法律硕士职业化培养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现状评价及制度完善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75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