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彝族习惯法及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楚雄彝族习惯法及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少数民族习惯法是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袭、长期存在并为本民族成员所信守的一种社会规范;对研究少数民族法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习惯法可以更好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有利于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实现的进程。彝族以习惯法作为准则,整个社会要按照传统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和疏导关系。作为彝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之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当地习惯法采取一些有利于维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感情的方式解决纠纷,不但能有效地普及和提高村寨乡民的法律意识,是对国家法控制力缺失的补充,通过调解有效地降低了纠纷解决的成本等。但彝族习惯法也存在着忽视个人权利、法律意识和观念落后、调解者无法处理新型纠纷等情况。本文通过介绍楚雄地区彝族习惯法,试图对运用习惯法处理纠纷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彝族 习惯法 德古 调解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0.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10-11
- 1.3 本论文研究的现状11-12
- 1.4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12-13
- 第2章 云南楚雄彝族习惯法的表现形式13-20
- 2.1 彝族禁忌13-15
- 2.1.1 典型的彝族禁忌13-14
- 2.1.2 彝族禁忌的解纷作用14-15
- 2.2 村规15-17
- 2.2.1 《岔河村村规民约》的主要内容15-16
- 2.2.2 《岔河村村规民约》的解纷作用16-17
- 2.3 家训族规17-20
- 2.3.1 《易家家族须知》的主要内容17-18
- 2.3.2 《易家家族须知》的解纷作用18-20
- 第3章 云南楚雄彝族习惯法的主要内容20-27
- 3.1 家事领域20-22
- 3.1.1 婚姻制度20-21
- 3.1.2 家庭制度21-22
- 3.2 财产领域22-23
- 3.3 刑事领域23-25
- 3.3.1 等级有别的刑罚23-24
- 3.3.2 家支内外有别的刑罚24
- 3.3.3 刑罚重视补偿24-25
- 3.4 彝族习惯法的特点25-27
- 第4章 依据彝族习惯法的纠纷处理机制27-37
- 4.1 德古的解纷机制27-30
- 4.1.1 德古的介绍27-28
- 4.1.2 德古的解纷28-30
- 4.2 家支的解纷机制30-32
- 4.2.1 家支的介绍30-31
- 4.2.2 家支的解纷31-32
- 4.3 毕摩的解纷机制32-37
- 4.3.1 毕摩的介绍32-34
- 4.3.2 毕摩的解纷形式34-35
- 4.3.3 毕摩解纷的成因35-37
- 第5章 云南楚雄彝族习惯法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37-45
- 5.1 习惯法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消极作用37-38
- 5.2 习惯法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积极作用38-40
- 5.3 正确发挥习惯法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40-45
- 5.3.1 遵循的原则40-41
- 5.3.2 正确对待彝族习惯法并发挥其解纷作用41-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林燕;;论彝族政治权力的历史变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美英;吉木哈学;;浅谈彝族“玛木”的伦理思想与归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白兴发;彝族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学术探索;2003年06期
4 蔡华;;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5 李世康;羊与彝族社会的关系[J];思想战线;1999年04期
6 王菊;;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学术论争的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7 王广川;;彝族人的风尚[J];西部学坛;1994年01期
8 余舒;;彝族丧礼的礼物馈赠研究——以威宁县浆子林村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李德虎;薛景;;21世纪彝族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6期
10 赖毅;严火其;;彝族“相配”观念与生产协作[J];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罗昆;杨玲;;论彝族“圣祖合一”的历史观[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3 蔡华;;试论彝族民间宗教与彝族地区发展[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4 王明贵;;彝族服饰演变原因探微[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5 朱崇先;;《云南昆明西郊彝族生活图谱》述略[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吉洛打则;彝族谱牒[N];凉山日报(汉);2008年
2 本报记者 赵川东;阿诗玛:从传说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苏迎华 杨达军;彝族傩戏珍存及虎文化[N];楚雄日报(汉);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婧姝;彝族演奏文化的“第一提琴”[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领略彝族风情 拥抱山水阳光[N];四川日报;2006年
6 ;问君能有几多策[N];凉山日报(汉);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成生;彝族医药之花开遍大西南[N];云南日报;2000年
8 李荣祥;楚雄彝族水文化漫谈[N];楚雄日报(汉);2009年
9 田 夫;尚黑崇虎民族的史诗[N];西部时报;2005年
10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兴发;彝族禁忌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2 罗艳;解读凉山彝族死给事件[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sチ,
本文编号:359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