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制度事实是哲学家约翰·塞尔(1)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回击社会学上的反实在论的观点,他把制度事实与原始事实做出区分。原始事实独立于人类的态度和情感而存在,它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制度事实是规范界定下的事实,同时它又具有目的性和价值性因素,是一种与人类实践有关的事实。在法学领域最早使用制度事实概念的是制度法学。制度法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观,认为法律是一种制度事实,它同时包含着价值、规范和事实三方面因素。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遭到来自法社会学、自然法学等学派的攻击和批判,在多方的指责之下,经由几代法学大家发展完善起来的分析法学逐渐暴露了其理论缺陷。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给深陷困境的分析法学找到新的理论出路,作为其阵营中重要一员的制度法学提出了制度事实的理论,并以制度事实作为其理论的奠基石,综合运用分析实证、社会实证和解释学的方法来获得法律知识,成功的实现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事实之间的沟通。因此制度事实是制度法学的核心概念,并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实范畴研究。本部分首先通过对制度、事实等概念的厘清,分析并界定了制度事实的涵义;其次,对制度事实的起源和发展做了历史上的动态考察;最后,对制度事实与法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法律事实做了重要的对比分析。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法律本体论观的贡献,制度法学相对于以往的分析法学,提出了一种更接近于现实主义法学的法律本体论学说,认为法律就是一种制度事实。显然,制度事实理论对制度法学提出这种新的法律观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四部分阐述的是制度事实理论对法学方法论的贡献。方法论和本体论是相紧密联系的,正是制度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规范和事实的属性,决定了制度法学能够在其理论分析中综合的运用分析实证的、社会实证的和解释学的方法。第五部分是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如何在做到既保障法律的权威性的同时,又能够使老百姓自觉的遵守法律,这是摆在我国法治建设面前的难题。制度事实理论既关注法律制度的规范方面也关注法律制度的现实方面,而且还强调制度背后的道德和价值因素,实现了“三位一体”。因此,笔者认为制度事实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我国法治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制度法学 制度事实 法律本体论 法学方法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0;D920.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文献综述12-15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5-16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6-17
- 1.5 创新点17-18
- 第2章 制度事实范畴研究18-27
- 2.1 制度事实范畴分析18-21
- 2.1.1 何谓制度18-20
- 2.1.2 何谓事实20-21
- 2.1.3 何谓制度事实21
- 2.2 制度事实范畴的起源和发展21-25
- 2.2.1 塞尔的制度事实理论21-24
- 2.2.2 制度法学对制度事实理论的吸收和发展24-25
- 2.3 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25-26
-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制度事实对法律本体论的贡献27-36
- 3.1 传统法学的法律本体论观27-31
- 3.1.1 自然法学的法律本体论观27-29
- 3.1.2 分析法学的法律本体论观29-30
- 3.1.3 社会学法学的法律本体论观30-31
- 3.2 制度法学的本体论思想31-35
- 3.2.1 哲学意义上的制度事实32-34
- 3.2.2 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事实34-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制度事实对法学方法论的贡献36-42
- 4.1 分析实证与社会实证并重37-38
- 4.2 解释学的方法38-39
- 4.3 制度事实与实践理性39-41
- 本章小结41-42
- 第5章 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42-46
- 5.1 对法学研究的意义43-44
- 5.2 对法治精神养成的意义44-4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鸿;方法、技术与法学方法论[J];法学论坛;2003年01期
2 徐爽;思想的歧途——法学方法论中的德、法风格及历史主义倾向[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3 汪劲;审慎深思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J];东南学术;2005年05期
4 黄辉;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界定[J];东南学术;2005年05期
5 郑艺群;生态化与传统——两种法学方法论之界碑所在[J];东南学术;2005年05期
6 朱志昊;金牛犊与申公豹——对一种法学方法论困境的反思[J];民主与科学;2005年02期
7 郑艺群;;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深层结构[J];河北法学;2006年05期
8 郑艺群;;后现代主义与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之关联[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旭;;全国法学方法论论坛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8期
10 赵桐;雍小强;;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法学方法论的困惑与选择[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泉生;郑艺群;;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林来梵;郑磊;;关于“法律学方法论”——为了一个概念的辩说[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贾谦;;行为法学的创立是对法学方法论的重要变革[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4 郑磊;;“法律学方法论”的复合结构[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姜福东;;论涵摄思维模式及其修正[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永坤;法学方法论九言[N];法制日报;2007年
2 舒国滢;走向显学的法学方法论[N];法制日报;2007年
3 姚明斌;法学方法论的外在困境[N];法制日报;2008年
4 中国政法大学 王希龙 王涛;法学方法论之我见[N];益阳日报;2010年
5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舒国滢;审判工作中,为什么需要法学方法论?[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雷磊;类型思维与法学方法论[N];法制日报;2008年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王雷;案件事实形成与民法学方法论体系的完善[N];光明日报;2013年
8 王旭;何谓法学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王彬;司法审判的术与道[N];法制日报;2011年
10 龙翼飞;对民法方法的有益探索[N];检察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学树;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意义[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2 郑艺群;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D];福州大学;2005年
3 孙静;中国当代注释法学方法论的探析[D];烟台大学;2011年
4 刘悦;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赵立伟;观念、问题与方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郎雨竹;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特点及当代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升乾;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思维[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孟庆东;论作为民法学方法论的利益衡量[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周玲;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论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董天虹;法律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8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