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的摩案与美国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演进
本文关键词:巴尔的摩案与美国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演进
更多相关文章: 巴尔的摩案 金西·凯利 科学不端行为处理程序 听证会 上诉权
【摘要】:巴尔的摩案是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程序走向成熟的阶梯。历时十年的巴尔的摩案调查程序经历了三次变化。在第一阶段的1986年,塔尔茨大学沃利茨委员会调查和麻省理工学院艾森的个人调查,凸显出当时美国大学有调查方针而缺乏可操作性规定,均存在着调查主体、调查原则和调查内容的严重缺陷;在第二阶段的1987-1991年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组织的三次正式调查,凸显出听证会制度严重影响调查的公正性,不利于保护被告的权利——国会议员丁格尔主持了三次听证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三次调查结论,直至判定为科学不端行为;在第三阶段的1992-1996年间,重组后的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实施调查以及金西·凯利的上诉和改判,凸显出上诉委员会的独立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它保证了被告的上诉权利,允许被告在上诉期间接触证据,这是改判金西·凯利不存在不端行为的程序基础。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哲学院;
【关键词】: 巴尔的摩案 金西·凯利 科学不端行为处理程序 听证会 上诉权
【基金】:华侨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15SKBS308)
【分类号】:D971.2;DD912.1
【正文快照】: 巴尔的摩案(Baltimore case)调查始于1986年,终于1996年,前后经历十年,审查结论数次反复,这是美国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历时最长,情节最复杂的案例之一。国内学界较早关注巴尔的摩事件始于1991年,朱立煌和陈受宜把巴尔的摩事件看作是一起科研不端行为——“诺贝尔桂冠下的科学赝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大明;;再论科技期刊审稿人的署名问题[J];编辑学报;2008年04期
2 徐晴;;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的制度探究[J];出版科学;2011年03期
3 刘维捷;;署名权行使方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黄梅;;“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胡浩志;崔毅然;;学术期刊如何“反腐”[J];出版科学;2012年04期
6 朱大明;;关于科技学术期刊论文更正和撤销的讨论[J];编辑学报;2013年05期
7 王健东;;科学出版物的“失真”与“保真”[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8 朱大明;;同行专家审稿质量复合控制机制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年05期
9 程林;;国际贸易新趋势与我国外贸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6期
10 胡庚申;申云桢;;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十):“欺骗”行为[J];科技与出版;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尚群;创新团队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胡剑;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胡红亮;学术著作可信度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纠正研究中的不端行为[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2 俞涛;论科学不端行为的刑事治理[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3 杜勤;;应该由法律介入的几种科学不端行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杜勤,李华;法律应该介入科学不端行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曹南燕;尼古拉·斯丹尼克;;促进研究诚信:定义、当前的认识和未来方向[J];科技与法律;2009年02期
6 ;媒体[J];南风窗;2012年26期
7 李蓉;邹梅珠;;加州法官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汤;山鸡哥;;既得利益者的十大不端行为[J];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01期
9 杜勤;;论科学不端行为的刑法干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3期
10 何陈男;;网络环境中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笃武;;国外科学中的不端行为的案例[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马智;孙治安;赵建逸;;学术论文中的不端行为剖析[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王丹红;;《科学》杂志介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裁不端科学行为[A];中国生理学会论文汇编2005年第五期[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醒民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如何看待科学中的欺诈与不端行为[N];上海科技报;2013年
2 孙德宏;学界的不端行为何以至七种之多?[N];工人日报;2004年
3 李将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去年处理50起科学不端行为[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顾瑞珍 崔静;认定科学不端行为:中科院出台六条标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记者 胡建辉;导师须对撰写论文不端行为担责[N];法制日报;2014年
6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我们遭遇科学家不端行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记者 李大庆;中科院宣示科学理念向科学不端行为宣战[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根子在哪里?[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9 徐玢;不合理考评与不端行为“合法化”[N];科技日报;2010年
10 刘兵;对学术规范的重要规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段立斌;科学不端行为治理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石玮;试析我国的科学不端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李明;科学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俞涛;论科学不端行为的犯罪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08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70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