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法理基础
发布时间:2017-08-22 23:25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法理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自信 法理基础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提出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在之后的几大会议中也一直强调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上依然有部分人仍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有偏见,甚至质疑和抨击。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现象,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及本质特点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是空穴来风、随口一说而已。中国共产党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扎实的逻辑前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该制度强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依宪执政,依法治国。国家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明确指出:“行政机关施行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以、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我们理应对她充满自信。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的意义、研究意义、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文中需要运用的基本概念进行基本概述,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自信的概念进行了描述。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前提。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符合历史规律。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处于生死存在的紧要关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有的中国人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有良知、有担当的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比如以张之洞、李鸿章等“洋务派”为代表开展了洋务运动;以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代表举行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经验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后经过多番尝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现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出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始终和中国共产党站在统一战线上,并为战争的胜利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以满腔热血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积极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出谋划策。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性。之所以会产生制度自信,除了这个制度具有坚实的现实意义和逻辑前提外,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有优越性和正义性。宪法明确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不应受到侵犯;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制度并存,兼顾效率和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保障制度上,能够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得到生活的保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自信 法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0.4;D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
- 1.3 研究现状10-1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4 研究方法15-16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16-17
- 1.5.1 研究的创新点16
- 1.5.2 研究的不足16-17
- 第2章 基本概念概述17-22
- 2.1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17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7-20
-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17-19
-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19-20
- 2.3 关于自信的辨析20-21
- 2.4 关于法理基础的概念辨析21-22
-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前提22-33
- 3.1 走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22-28
- 3.1.1 历史经验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2-23
- 3.1.2 照搬苏联模式在中国实践中失败23-24
- 3.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了现实的要求24-28
- 3.2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28-33
- 3.2.1 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29-31
- 3.2.2 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1-33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正义性33-45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包含正义性34-38
- 4.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义性34-36
- 4.1.2 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36-37
- 4.1.3 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民主制37-38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正义性38-41
- 4.2.1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9
- 4.2.2 收入分配中正义的表现39-41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及法律制度中的正义性41-45
- 4.3.1 文化制度的正义性41-42
- 4.3.2 具有正义性的法律体制42-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莉敏;;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助法律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01期
2 刘云华;程云飞;;论可持续发展的法理基础及法律价值[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戴玮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法理基础[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2 张锃康;企业不当控制行为法律规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1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72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