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开放性与犯罪
本文关键词:人性的开放性与犯罪
【摘要】:开放性是人的固有本性,是推动人的本质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但它同时亦是犯罪发生和发展的促进力量。因为开放性能促进犯罪人格形成,促进犯罪手段发展,促进犯罪观念传播,而这些都是犯罪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者单位】: 山东警察学院治安系;
【关键词】: 开放性 人性 犯罪人格 犯罪手段 犯罪观念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开放性指一个事物与环境保持着积极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相对于封闭性而言的。事物的开放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功能的开放性,二是结构的开放性。其实,功能没有不开放的,只有表现型与潜在型、积极型与被动型的差别。结构则有开放与封闭的不同。封闭结构是一种固定结构,其要素与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鸿伟;;校园为社会危机受难[J];南风窗;2010年11期
2 邱国梁;简论基因与犯罪[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邱业伟;;浅论犯罪目的与犯罪手段的关系[J];现代法学;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荣;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雍自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体育运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李川;;犯罪学视角的腐败行为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刘广三;单天水;;犯罪是一种评价——犯罪观的主体角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张亚静;;试析经济歧视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刘俊俊;;腐败成因:理论思维视角的现实展开[J];边缘法学论坛;2008年02期
7 倪艳;;论体育文化的内容体系及社会价值[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戚序;21世纪中国高校审美教育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傅显捷;大学生校园文化冲突解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万志鹏;;一种认识犯罪的独特角度——评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郁;;校园安全问题的多维视角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冯薇;周晓唯;;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许家铭;;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矫正[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5 邓西元;;人为什么会腐败——浅谈腐败及其治理的人性基础[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6 赵立彬;;从“文化”到“文化学”:一门新学科在中国的经历[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锡海;;与犯罪学学科地位相关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杜雄柏;万志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尽快恢复和完善工读教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牧;;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郝冬婕;毒品犯罪的现代发展与防控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鹏;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强智;校园暴力视野下的校园警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侯嫣;女性暴力犯罪比率趋升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正海;论刑事和解制度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晓英;文化多样性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叶颖;非法定量刑情节运用的初步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振;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机制的完善[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J];现代法学;2003年02期
2 顾婷;孙永新;汪明亮;;犯罪人格略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罗开卷;;犯罪人格视野下的犯罪预防[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4 李玫瑾;董海;;犯罪人格的界定与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穆继文;;浅析犯罪人格的形成过程[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6 孙昌军,凌辉;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以犯罪人格为视角[J];犯罪研究;2005年02期
7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罗开卷;;刑事法中犯罪人格考量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9 温s,
本文编号:1042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04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