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宽严相济政策诠释
本文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宽严相济政策诠释
【摘要】:宽严相济不仅是指导刑事司法的政策,也应当是指导整个犯罪预防与治理的政策。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要讲究"宽",主要是指惩罚的量应当更轻;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要追求"严",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严密防范,而非严厉打击。为此,警察应当介入未成年人前期越轨行为:建立未成年人社区文化活动等落实宽严相济的"严"所需要的配套机制,同时还需改革收容教养制度,大力发展工读学校教育,并将收容教育制度重塑为工读学校的强制入学教育制度等落实宽严相济的"宽"所需要的配套机制。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注重恢复性司法的运用。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政策 恢复性司法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少年司法是最近十年来中国刑事司法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对未成年犯罪具体的防范与治理模式的研究却相对薄弱。2005年12月,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罗干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此后,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显兵;;论社区刑罚的根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孟庆涛;犹佩雨;;国家刑罚权基础的现代性语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龙宗智;;宽严相济政策相关问题新探[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8期
4 李本森;;破窗理论与美国的犯罪控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和公民参与[J];东方法学;2012年02期
2 李綦通;;犯罪生态学理论视野下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与对策[J];东疆学刊;2011年02期
3 顾辉辉;;“扒窃”直接入罪:疑虑、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5期
4 赵秉志;金翼翔;;CPTED理论的历史梳理及中外对比[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3期
5 朱兴祥;张峰;;论“破窗理论”与流动人口犯罪控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韩清;李兴明;;“破窗”心理、“破罐”心理和未成年人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4期
7 谭袁;;中国反垄断法刑事责任制度研究[J];朝阳法律评论;2012年01期
8 南志国;;“破窗理论”在高师考风建设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9 陈仲;;论法治文化的作用机理[J];河北学刊;2011年02期
10 夏尊文;陈建军;;中国缓刑的法律属性定位与适用取向[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雪标;腐败资产跨境追回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薛风雷;毒品犯罪侦控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大千;长春市犯罪空间分析及规划管理防控[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茅莉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职务犯罪防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张家铭;我国受贿罪的死刑废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J];法学杂志;2006年04期
3 王顺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之我见[J];法学杂志;2007年01期
4 王世卿;;社区警务室建设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宏斌;;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孟庆涛;;身体在后现代的遭遇——以福柯的刑罚哲学为例[J];学术交流;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玉华;[N];法制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祥;;从理念到践行:未成年人犯罪轻缓刑事政策的司法实现途径[J];法学论坛;2008年04期
2 张志敏;刘磊;;对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3 张茉;;如何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推进公诉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4 乔爱民;;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价值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10期
5 李佳;;如何对未成年人犯罪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3期
6 袁彬;;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心理学审视[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4期
7 王宏玉;杨少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周国连;周建军;;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政策及非刑罚处罚措施[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11期
9 卢建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整体完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4期
10 吕瑞云;;立足和谐 防治犯罪——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检察;2006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力;;试论检察机关如何增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2 郭洁;;从理性的视角看“严打”刑事政策[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3 陈代福;;试析我省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原因及治理对策[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5 张波;陈霞;;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十年调查——以法院审判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6 李维国;郭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吴法;;改革开放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态势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8 安宁;;试论农村网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9 张远煌;姚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以三省市未成年犯问卷调查为分析基础[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10 王勇;;未成年人犯罪新特点及其防治方略[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向明 张淑梅;平川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及预防对策[N];白银日报;2010年
2 李建军 李志清 高平市人民检察院;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羁押制度的完善[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3 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旭阳邋杨宪银 高平;立体化 犯罪防控体系的必然选择[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正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长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分化瓦解犯罪分子[N];驻马店日报;2008年
5 单金铎;也谈未成年人犯罪[N];新乡日报;2006年
6 通讯员 王双月 任增军 刘磊;安次区法院加强未成年人犯罪教育[N];廊坊日报;2009年
7 记者 孙勇;济南将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N];济南日报;2009年
8 周末;让心理专家“坐堂会诊”[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江苏省新沂市检察院 郑军;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探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记者 关清;打击组织未成年人犯罪[N];人民公安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季;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体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4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胡承浩;中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顺安;社区矫正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郑莉芳;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生成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慈健;贿赂犯罪防控对策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胡荣;反洗钱战略战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论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明;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安工作中的实现[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冠亚;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武建朝;家庭功能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预防对策[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5 满娇玲;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笑男;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李海明;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社区矫正新论[D];山东大学;2010年
8 梁超;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矫正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赵勇;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王源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6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0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