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路径、视角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8-01-13 00:16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路径、视角与方法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 研究 路径 视角


【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一个新挑战。近年来经由网络传播不断放大、演变而来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视点。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此类事件有学术渊源的研究路径包括:关于网络民主的政治学研究、关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学研究、关于互联网共意性社会运动的社会学研究。在研究视域上,呈现出以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集体行动理论为主的三种理论视角。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文献研究和规范分析,较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Abstract]:Network group event is a new challenge to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age. In recent years,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has been magnified and the group events have evolved in endlessly. Under this background. Network group events have rapidly become a new point of 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are academic origins of such events,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on network democracy.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social move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it presents the theory of risk societ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emphasis is plac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norm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are less used.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与干预模式研究——基于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的综合性分析”(10YJC6303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631.4
【正文快照】: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深化,由利益失衡、价值变迁引发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断裂”。由于各阶层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及其利益抗争能力的显著差异,精英集团与弱势群体的裂痕不断加深,并逐步定型为“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的社会结构。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4期

2 黄顺康;夏俊毅;;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因素链和因果关系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3 王君玲;;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4 殷琼;;试析乡村精英在群体性冲突预防中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彭江;“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的政治资源优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明成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群体性事件进行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顾辉;;现代社会学中的意象结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8 吕欣;;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刘艾;;论就业安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基于贵州省三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李广学;杨秀梅;;冲突与和谐——我国转型期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9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8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飞;西部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章佳;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结构的影响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兆丰;基于竞合战略的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优化模式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君玲;石义彬;;网络事件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以“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年04期

2 周锦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会结构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黄顺康;夏俊毅;;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因素链和因果关系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张文娟;;手机短信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和问题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3期

5 黄顺康;;重大群体性事件冲突阻断机制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6 黄豁;朱立毅;肖文峰;林艳兴;;“体制性迟钝”的风险[J];w,

本文编号:1416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416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