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共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Abstract]:There is not much research on juvenile joint crime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it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In fact, juvenile joint crime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even intensified. Not only the seriousness and severity of the problem should be fully recognized, but also the difficulty, complexity and long-term nature of the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especially joint crime, should be realized.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joint crime of minors from the elements of joint crime of minors, the theory of form of principal offender and the theory of form of accompli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基金】:赵秉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06JZD0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C91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张训;;论民生刑法的出场——受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社会到民权社会》的启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徐彪;评道德法律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彭凤莲;略论传染病防治失职罪[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荣辉;;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孙日华;;警察如何解释?——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丁志;;论过失共同犯罪[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怀伟;;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涵与贯彻[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6 华颖霖;;公开盗窃之边界[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郭勇;;浅论转化型抢劫[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8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孟红;;民法意义上的所有权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之关系浅析——以盗窃行为为例[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嘉杰;商业贿赂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与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元昌;浅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韩玉;论破坏军婚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晓贞;;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贺海港;;挪用公款罪共同犯罪构成探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王军明;;共同犯罪视域下身份犯与认识错误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4 王军明;;论正犯与身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光明;;单一正犯体制的反思与检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张利青;;唐律中的共同犯罪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张丽红;;结果加重犯的共同犯罪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胡陆生;;不同身份者共同犯罪定罪的核心——身份的相对性与控制作用[J];学术界;2007年02期
9 张忠国;;论“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若干疑难问题[J];学术论坛;2005年12期
10 袁力;;唐律共同犯罪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道才;陆振海;;医疗过失行为的构成要件[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梁平波;;广西沿海工业的内涵及构成要件[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陈玉梅;;浅论缔约过失责任[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5 蒋宪平;;刍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司法适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6 余麟;陆志明;;再论环境侵权——从制定中的民法典之角度[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李舒啸;;浅析商业贿赂犯罪的司法适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段东梅;;从国外立法看我国对空白票据规定之完善[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邓晓敏;;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10 苏宇;;关于环境污染民事侵权责任若干问题的思考[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镇江市丹徒区检察院 张扬;浅议共同受贿犯罪中犯罪人的罪责承担[N];江苏法制报;2009年
2 张苏飞;相邻污染侵害的特征及构成要件探讨[N];江苏经济报;2010年
3 陆健;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浅谈[N];江苏经济报;2011年
4 李虹;“抵触申请”的构成要件[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
5 李艺;商业技术秘密纠纷案的构成要件[N];经理日报;2004年
6 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夫妇共同犯罪为何罪名不同?[N];国际商报;2008年
7 沈 言;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人的地位、作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陈冰;合伙运送毒品如何认定既遂未遂[N];检察日报;2006年
9 刘彦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要件[N];人民公安报;2003年
10 王丹俊;浅谈共同犯罪中身份犯的问题[N];江苏法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2 毛磊;共同犯罪的体系化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阎二鹏;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黄嵩;贷款诈骗罪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吴飞飞;身份犯论[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正斌;行政行为类型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王军明;共同犯罪视域下的身份犯及其展开[D];吉林大学;2009年
9 韩玲;共同犯罪的罪过形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相庆梅;民事诉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书关;受贿罪共同犯罪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万里;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汪慧丹;片面共犯论[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李敏;论共犯的竞合[D];郑州大学;2007年
5 魏凯;非共犯教唆犯独立成罪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周真真;身份犯共犯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邵敏;论窝藏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葛岚;职务侵占罪的犯罪构成及司法认定[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孙文若;论过失共同犯罪[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辛永清;自首认定疑难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22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42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