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的心理理论、自我欺骗与欺骗行为
发布时间:2025-05-27 23:51
诈骗案件数量持续上升,诈骗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诈骗犯罪的再犯风险很高,但针对诈骗犯罪的心理学研究甚少。加强对诈骗犯的心理研究对于预防和打击诈骗犯罪以及诈骗犯的心理矫正至关重要。只有了解诈骗犯的心理特点,才能设计和实施适合诈骗犯的矫正方案。由于欺骗行为是诈骗犯的主要行为特征,本研究将研究诈骗犯的认知特点和其欺骗行为,并探究诈骗犯欺骗行为与认知特点的关系,为诈骗犯的循证矫正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包括1个预研究和2个正式研究。预研究在北京市某监狱选取63名诈骗犯,根据诈骗犯基本信息调查表收集被试的人口学信息和犯罪信息。选取典型的诈骗犯进行访谈,了解诈骗犯的犯罪过程和心理活动,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提供思路和根据。研究一探究了诈骗犯的认知特点,主要包括认知心理理论、情感心理理论与自我欺骗。本部分的被试来自北京和浙江两所监狱,包括70名诈骗犯和30名一般财产犯。使用期待性回答平衡问卷测量被试的自我欺骗水平,迫选记忆任务和看眼读心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的认知心理理论和情感心理理论。研究二探究了诈骗犯的人际欺骗行为及其与心理理论和自我欺骗的关系。被试与研究一的被试相同。使用人...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诈骗犯罪的相关研究
二、心理理论与诈骗行为
三、自我欺骗与诈骗行为
四、欺骗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 问题提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三章 研究内容
预研究 诈骗犯的犯罪情况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果分析
研究一 诈骗犯的心理理论与自我欺骗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果
五、结果分析
六、小结
研究二 诈骗犯的人际欺骗及其与心理理论和自我欺骗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果
五、结果分析
六、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
一、诈骗犯的心理理论与自我欺骗
二、诈骗犯的人际欺骗及其影响因素
三、对诈骗犯循证矫正的启示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本信息调查表(部分)
附录2 期待性回答平衡问卷(部分)
附录3 看眼读心实验材料(部分)
附录4 迫选记忆任务(部分)
附录5 人际欺骗实验意见调查表(部分)
本文编号:4047746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诈骗犯罪的相关研究
二、心理理论与诈骗行为
三、自我欺骗与诈骗行为
四、欺骗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 问题提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三章 研究内容
预研究 诈骗犯的犯罪情况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果分析
研究一 诈骗犯的心理理论与自我欺骗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果
五、结果分析
六、小结
研究二 诈骗犯的人际欺骗及其与心理理论和自我欺骗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果
五、结果分析
六、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
一、诈骗犯的心理理论与自我欺骗
二、诈骗犯的人际欺骗及其影响因素
三、对诈骗犯循证矫正的启示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本信息调查表(部分)
附录2 期待性回答平衡问卷(部分)
附录3 看眼读心实验材料(部分)
附录4 迫选记忆任务(部分)
附录5 人际欺骗实验意见调查表(部分)
本文编号:4047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4047746.html
上一篇:反恐背景下管制器具管理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