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安院校 精品课建设 “双师型”教师 人才培养
【摘要】:公安高等教育属于警察职业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职业的特征。正因为公安教育的特殊性才导致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国家社会形势不断变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背景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公安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成为了教育部门、学校及相关从业人员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国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总体来说还存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不科学、教学模式墨守成规、教学评价机制简单、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点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管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法、调查法与访谈法结合法和综合分析法。对22所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两条主线进行综合分析,挖掘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奠定基础。从研究内容上看,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了选题的原因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初步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其次,围绕本文研究内容,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审视,并详细介绍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再次,借鉴国外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验,选取了英美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中比较有典型的院校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国内的22所公安院校进行了相关数据采集、分析和研究,指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公安院校 精品课建设 “双师型”教师 人才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1.1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2 研究的意义12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实践意义12
- 1.3 研究的现状12-16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 1.4.1 研究思路16-17
- 1.4.2 研究方法17
- 1.5 文章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17-19
- 第二章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19-25
- 2.1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19-20
- 2.2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20-21
- 2.3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21-25
- 2.3.1 人力资本理论21-23
- 2.3.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3
- 2.3.3 能力本位理论23-25
- 第三章 国外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验25-30
- 3.1 人才培养理念方面25
- 3.2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25-26
- 3.3 人才培养特色方面26-27
- 3.4 人才培养资源运用方面27
- 3.5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7-28
- 3.6 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方面28-29
- 3.7 人才培养活动评估方面29-30
- 第四章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30-42
- 4.1 培养目标相对笼统和单一31-33
- 4.1.1 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过于笼统32-33
- 4.1.2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33
- 4.2 缺乏特色专业33-36
- 4.2.1 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普遍35-36
- 4.2.2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36
- 4.3 课程体系建设力度不足36-38
- 4.3.1 学科型课程结构仍然占主导地位36-37
- 4.3.2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37
- 4.3.3 精品课程建设亟需加强37-38
- 4.4 实践基地培训轻效果重形式38
- 4.5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38-41
- 4.5.1 正高职称与博士学历人数较少39-40
- 4.5.2 教师梯队建设有待加强40
- 4.5.3“双师型”教师总数比例偏低40-41
- 4.6 评价制度与体系仍可完善41-42
- 4.6.1 评价主体过于单一41
- 4.6.2 评价内容细化程度不够41
- 4.6.3 缺乏实习评价制度41-42
- 第五章 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42-49
- 5.1 明确并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42-43
- 5.1.1 夯实知识教育42
- 5.1.2 注重能力提升42-43
- 5.1.3 培养新时期警务人才43
- 5.2 建立能够服务公安各级战线的专业体系43-44
- 5.2.1 调查了解社会形势与发展需求43
- 5.2.2 举行特色专业论证会43-44
- 5.3 加强和升级课程体系的建设44-45
- 5.3.1 着力优化和升级现有的课程结构44
- 5.3.2 注重课程目标在教学环节中的实施44-45
- 5.3.3 提升课程质量铸造更多精品课程45
- 5.4 注重实习的过程判断与效果检验45-46
- 5.4.1 根据个人需求做好实习意向调查45
- 5.4.2 根据业务需求合理安排实习时间45
- 5.4.3 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实习考核制度45-46
- 5.5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46-47
- 5.5.1 师资队伍管理理念需要与时俱进46-47
- 5.5.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47
- 5.6 健全公安院校人才评价制度47-49
- 5.6.1 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47-48
- 5.6.2 完善学生实习效果评价制度48
- 5.6.3 完善其他培养环节的评价48-49
- 结束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祥 ,万磊;武警森林指挥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森林防火;2004年02期
2 李英芳;陈全邦;党利华;袁国政;;浅论青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3 韩伏彬;;法国“大学校”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郭纯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12期
5 关制钧;人才培养一得[J];人才管理;1996年02期
6 安成福;领办项目与人才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1997年S1期
7 肖忠民,洪旺元;知识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0年03期
8 牛伯栋;人才培养效益的量化方法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类);2001年03期
9 张欣,陈娟;高校专业课教学与人才培养问题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甘露露,刘聘;浅谈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对人才培养应实现的几个转变[J];求实;2004年S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铁璐;李学军;;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欧阳建平;徐绍红;侯志军;;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郑勇;刘凤然;马秀坤;;大学生科技活动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丰硕;;我国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潘瑞芳;;浅谈基于“六西格玛”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策略[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慧;;西部开发为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陈彬;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N];法制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皓 通讯员 胡文锋;农发行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工作[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淮海工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吴明忠;协同创新必须和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海闻;创新人才培养卡在哪儿[N];光明日报;2013年
5 记者 范珉菲;高层次医卫人才培养考核新模式推出[N];山西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溟;端正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N];经济日报;2014年
7 记者 柳黎明;加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N];黑河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江尧瑞;抓住师资,,就抓住了人才培养的“牛鼻子”[N];光明日报;2014年
9 浙江省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徐亦平;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张久雷 记者 一丁;以人才培养促进生产力发展[N];遵义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盛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益东;基于课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郭铭扬;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张燕娜;河南省桥牌基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巩俊婷;浙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考察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欣;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6 戴敏;GE公司零售高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孙会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昊;我国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宗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仪表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金永存;基于“163模式”的机械加工类一线技术人才培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3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58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