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底层群体的政府信任再造与传统媒体引导研究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底层群体的政府信任再造与传统媒体引导研究
【摘要】:伴随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增,各类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建设的突出问题。而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的缺失,是导致大规模矛盾冲突并走向极端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的媒介化框架又将其演化成媒介化事件,故作为权威和主流的传统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认知的偏差化,以及传统媒体的"不当介入"催生政府信任危机并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由此,本研究拟通过倡导树立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理念,扩展深化群体性事件中传媒的功能,以期能够实现底层群体政府信任的再造。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关键词】: 政府信任 传统媒体 群体性事件 底层群体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困难群体心理疏导与传媒引导机制研究”(编号:12CXW016)
【分类号】:D631.43;G206
【正文快照】: 引言社会转型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p38)随着政治与经济等利益格局不断变化调整,转型期不仅带来了社会进步发展,也“使我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底层群体”。[2]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次和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春雷;马俐;;政府信任构建与大众传媒对拆迁心理的引导机制研究——基于唐福珍自焚事件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3年05期
2 周瑾;;论群体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群体心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10期
3 李春雷;刘颖洁;;刻板印象与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媒介女性形象——基于京、沪、赣等地问卷调查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李春雷;凌国卿;;风险再造:新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J];新闻界;2013年16期
5 李春雷;易小军;;草根情结的异化:底层社会传播生态的另一种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李春雷;张剑波;;政治弱势心理的泛化与传媒对底层社会的引导策略研究——基于“东明事件”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韩鸿;;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01期
9 何大安;;个体和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永军;论新兴媒体的公共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建移;;我国民族政策的传播学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蒲剑;;新媒体与电影:从观念到实践[J];当代电影;2010年04期
3 张丽平;;论城市公共信息传播[J];东南传播;2011年01期
4 王福;;论Web2.0时代网民力量的崛起[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5 韩鸿;阿尔文·辛文德;;超越创新扩散?——论发展传播学中的正态偏差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年02期
6 陈绚;董书华;;乡村居民媒介使用调查报告——2012年1月~2月河北第什营村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年05期
7 南长森;毛瑞芳;;阅读方式嬗变对公共信息生产的影响——以新媒体阅读对受众思维影响为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12期
8 张惠彬;;困境与出路:新形势下中亚局势与我国西部安全问题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孙壮珍;宋伟;;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策略解析——基于耦合演化机理模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李茜;;海合会应对中东剧变的措施及其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信茹;杨星星;;少数民族村寨语境中的传媒“赋权”——云南大羊普米族村民传播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1年刊)[C];2011年
2 冉明仙;杜建华;;扭转城乡传媒失衡的三大关键:去市场化·参与传播·系统合力[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3 姜晓萍;;统筹城乡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四川成都市为案例[A];回归社会:中国社会建设之路[C];2011年
4 杜仕菊;陈功;;中国传统诚信观及其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功用研究[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5 张良;;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与乡村社会重建[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6 周义程;;公共服务供给中公民有序参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一个系统论维度的分析框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赵书松;文慧洁;;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8 刘雪峰;;让公正以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以公共案件中公众司法参与为中心的探讨[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启帆;全流通导向下A股公司并购信息披露的股价异常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苏曦凌;行政决策的非理性维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程培先;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沈文锋;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方雪琴;IPTV受众消费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冉易;文化、行为选择与金融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肖叶飞;媒介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经济性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健;;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J];传媒观察;2006年07期
2 陈力丹;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J];当代传播;1999年04期
3 韩鸿;;参与式传播对中国乡村广播发展的启示——基于四川古蔺县桂香村“夫妻广播”的调查[J];当代传播;2009年02期
4 孙玮;;风险社会中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以福建南平校园暴力犯罪案的媒介表现为例[J];当代传播;2011年01期
5 高子华;“网络电视风暴”背后——兼论数字新媒体开发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7期
6 董年初;熊艳红;;视听新媒体概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3期
7 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年07期
8 马锋;;新闻即“公共物品”——一种经济视域的分析路径[J];国际新闻界;2006年08期
9 张燕;刘一赐;;“受众参与”的充分实现——掘客(Digg)模式的特性与价值[J];国际新闻界;2008年08期
10 李镭;;WEB2.0与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结构转型——奥巴马互联网战略的政治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2 李金;;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稳定[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实;2005年12期
4 王玉龙;吕云涛;;健全能量释放机制,加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5 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农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四大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9期
7 麻彦伟;;乡镇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年23期
8 余凌云;唐荧;;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02期
9 李万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J];公安研究;2005年02期
10 阳红光;浅谈群体性事件的处置[J];公安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87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87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