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理论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17 20:3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理论启示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 中国化 唯物史观 必要性


【摘要】:从法哲学文化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哲学思想文化的需要、解除马克思法哲学在中国认同壁垒的需要、中国当代法哲学思想研究和发展的需要三方面。同时,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曲折历程表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方法论,而人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核心与目的。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egal philosophy and culture,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in Chin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ed of critically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law and culture. The need to lift the barriers of Marx's legal philosophy in China and the need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egal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the tortuous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legal philosophy in China show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in China, and man is the core and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in China.
【作者单位】: 辽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研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710056)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SZ201147) 丹东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13DDSK0033) 辽东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分类号】:A811;D909.1
【正文快照】: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人类法哲学史中宝贵的思维财富,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在世界思想史中意义重大,而且对身处东方的中国法哲学文化与观念也具有时代性的改造意义,这种改造更多地体现为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那天起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就历经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尚君;;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新发展的主体向度[J];法治研究;2008年09期

2 范进学;;论马克思的二元法哲学观[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文正邦;文培阳;;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论要[J];学习与探索;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论纲——写在《现代法学》首任主编黎国智教授80寿辰之际[J];现代法学;2007年05期

2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J];政法论坛;2005年01期

3 文正邦;;公平与效率: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矛盾[J];政治与法律;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都;;毛泽东群众史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2 郑晓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最新典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3 李晖;;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超越[J];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4 王凤君;庞晶;项武生;;《论持久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5 王星闽;;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理论建设;2007年05期

6 刘溪;;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J];学理论;2009年30期

7 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严冰;苏小桦;;唯物史观的理论支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改革管见[J];天府新论;2006年03期

9 江丹林;西方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主要观点论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10 邵鹏;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全面把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培秦;;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姚传旺;;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志功;;“三个代表”是党的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4 张公亨;;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5 王芳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解读[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6 黄楠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雷巧玲;;毛泽东研究历史的多维视野[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凌海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丰碑——论《新民主主义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善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N];解放军报;2003年

2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N];学习时报;2002年

3 谈忐;“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新发展研讨会综述[N];安徽日报;2003年

4 余源培;马克思留给后人的启示[N];解放日报;2003年

5 赵蓓;唯物史观的新发展[N];湖南日报;2000年

6 陶济;“以人为本”凸显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N];浙江日报;2004年

7 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谢敏;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新贡献[N];潮州日报;2009年

8 邵燕祥;追索唯物史观的真义[N];北京日报;2002年

9 孙钢 李捷;毛泽东唯物史观的两篇代表作[N];中国档案报;2003年

10 梁清强;邓小平是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典范[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姚巧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毛劲歌;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肖南龙;毛泽东建国后思想改造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学胜;青年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俊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山西大学;2003年

2 王柏文;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及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培锋;马克思跨越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06年

5 张亮;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铁柱;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追问[D];吉林大学;2008年

7 冯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D];河南大学;2006年

8 杨红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续军;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火箭;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维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7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37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a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