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日本结果加重犯之因果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新动向

发布时间:2018-01-20 01:59

  本文关键词: 结果加重犯 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 相当性 出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日本刑法理论中,关于因果关系的学说主要有"条件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之争。在判断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时,应当借鉴"折衷说",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经过是否存在条件关系和能否确认相当性两个阶段的判断得出结论,以严格限制结果加重犯的成立范围并合理地追究其刑事责任。
[Abstract]:In the theory of Japanese criminal law, the theory of causality mainly includes "condition theory" and "equivalent causality theory". In judging the causality of result aggravating offense,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compromise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ase,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rough the judgment of whether there is a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 and whether the equivalence can be confirmed, so as to strictly limit the scop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equential aggravated offence and to investigate it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reasonabl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D931.3;DD914
【正文快照】: 在日本刑法理论中,结果加重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说”认为:“结果加重犯又称加重结果犯,是基本行为以故意或过失为必要,但重视该行为产生的结果,对基本行为规定了更重刑罚的犯罪”,①并将其分为“故意的结果加重犯”、“过失的结果加重犯”和“偶然的结果加重犯”三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张训;;论民生刑法的出场——受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社会到民权社会》的启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冯凡英;;也论“片面共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吴寿东,焦方红;略论正当防卫的有关问题[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7 朱志峰;;“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性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陈兴良;;犯罪:规范与事实的双重视角及其分野[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9 屈茂辉;;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10 杨凯;;论刑法规范谦抑原则[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丁志;;论过失共同犯罪[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3 张远煌;;犯罪理念之确立——犯罪概念的刑法学与犯罪学比较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4 岳平;;犯罪学层面上的反思——黑社会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5 皮勇;;论网络自杀协议犯罪场与控制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楼伯坤;;比较视野中的犯罪行为——兼论犯罪行为学的诞生[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张凌;王拓;;被害人过错的刑事法机能[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8 杨元忠;;论单位犯罪的分类认定——以我国现行刑法为基础的考察分析[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颜海燕;违反国际人道法犯罪的个人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支浩;盗窃罪特殊形态的数额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悦丹;论侵占不法原因给付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振光;刑法疫学因果关系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陈庆新;论教唆犯的性质[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勉;论驾车碰瓷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辉;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邈;;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因果关系认定[J];公安研究;2009年05期

2 朱亮亮;;论非法行医罪的结果加重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3 姚忠玖;;结果加重犯的构成结构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邓文斌;张凯;;论结果加重犯中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的因果关系[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1期

5 刘长伟;;“结果加重犯”学说的本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2期

6 高战辉;;结果加重犯基础问题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7期

7 李雪松;;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8 王虎华;;试论我国刑法中结果加重犯的特征[J];法学家;1989年01期

9 康怀宇;结果加重犯之共同犯罪分析──从一起共同故意伤害案想到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李冠煜;;日本刑法理论中结果加重犯之因果关系研究[J];刑法论丛;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忠;刘范;;6—12岁儿童对落体运动因果关系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2 张南纶;;因果联系及归纳确认方法[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何平;;模糊马尔科夫链在网页浏览行为分析中的应用[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何俊涛;文炳森;房淑文;;报纸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以《南方都市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农民工报道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徐琼;池森;;诱发精神障碍司法鉴定几个问题的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朱曼殊;宋正国;;句子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对记忆的影响[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7 张盛彬;;试论条件句与蕴涵的一致性[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8 简泽;;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9 吴刚;;脑梗塞与外伤的因果关系的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赵立国;;引起医患纠纷的因果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 勇 葛东方;也谈侵权行为中过错及因果关系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张波;安全生产的“蝴蝶效应”取其利去其害[N];经理日报;2009年

3 常 林 摘译;因果关系与损害后果[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朱伟一;高盛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N];法制日报;2010年

5 刘秋苏;法院运用证据的盖然性规则断案[N];法制日报;2005年

6 魏东 李亚林;睢宁159户农民喜领赔偿款[N];江苏法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郄建荣;污染企业终被认定责任赔偿[N];法制日报;2009年

8 李建玲;被非法拘禁人跳楼逃脱时死亡应如何处理[N];检察日报;2004年

9 上海海事法院 荚振坤;倒签提单侵权案中的因果关系[N];国际商报;2006年

10 何苗;反倾销司法实践十问十答(二)[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佩;结果加重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裘江南;汉语文本中突发事件因果关系抽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郭水霞;Granger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金明;不真正不作为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干红华;基于事件的因果关系可计算化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鲁志国;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孙大伟;美国侵权法市场份额规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焦庆;依据运行趋势的中国股市量价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冉茂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石智文;风险投资家投资评估标准的选用顺序与投资绩效之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强;论刑法因果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2 马松云;论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3 胡春妮;刑法因果关系的反思与建构[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吉更生;刑法因果关系刍论[D];湘潭大学;2006年

5 安寿志;海上侵权责任因果关系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6 刘尊思;国际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责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7 马君;过失侵权下的纯粹经济损失因果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涂咏松;论恶意诉讼侵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韩亦佳;蕴涵与因果推理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6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46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a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