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本文关键词: 协商 制宪 转型 复合代表制 宪法角色 出处:《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政协制度是中国现代立宪史的重要创造,是政治宪法的制度性表现,具有深厚的宪制功能、价值意蕴与演化潜力。在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的过程中,立宪派即开始以协商建国的政治自觉和担当介入制宪过程,形成了政协的早期传统与渊源。两党并立时代的民主政团仍然构成推动训政向宪政转变的重要动力。1945年的旧政协具有制宪预备会议的宪法功能,促成了中华民国宪法的颁布,但未能运用宪法化解主要政党之间的政治冲突。1949年的新政协直接作为制宪会议制定颁布了《共同纲领》,开启了大陆版的共和立宪序幕。伴随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政协逐步转型为非国家的政党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组织,但其制度角色并未定型,其在八二宪法体系内作为代表制要素的理论与制度空间依然巨大,从而成为未来宪政转型与成熟的重要议题之一。
[Abstract]:The system of the CPPCC is an important creation of the modern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China, an institu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political constitution, with profound constitutional functions, value implication and evolutionary potential. In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constitutionalist school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itution-making process by negotiating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formed the early tradition and origin of the CPPCC.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group in the era of the two parties side by side still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discipline to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1945, the old CPPCC had the constitutional function of the Constituent Preparatory Congres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omulgated, but the Constitution was not used to resolve the polit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In 1949, the New CPPCC directly as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formulated and promulgated the Common Programme. With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New China, the new CPPCC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non-state political party consultation system and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s, but its institutional role has not been finalized. The theory and system space of its representation system in the August second Constitution system is still huge, thus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of co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maturity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君子参政:现代中国立宪进程中的政协问题”(项目号YWF-13-W-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1.1
【正文快照】: 田飞龙(以下简称“田”):高教授,您好,很高兴应您之约继续就百年中国的宪政转型主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我注意到最近两三年您在学术研究的重心上有一定的调整,即从侧重早期现代宏观思想背景梳理的政治思想史层面转换到侧重百年中国宪政转型的政治宪法学层面。这一学术调整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姚中秋;;君子或绅士中心的秩序[J];读书;2010年12期
2 范忠信,王亦白;论人民政协的民意机关化与法制化[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高全喜;田飞龙;;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J];南方论丛;2011年04期
4 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八二宪法”[J];清华法学;2012年06期
5 陈端洪;;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J];中外法学;2008年04期
6 高全喜;;革命、改革与宪制:“八二宪法”及其演进逻辑 一种政治宪法学的解读[J];中外法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飞龙;;中国法治的现象解释与理性展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张煈;;论我国宪法的实效性和规范正确性[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李先伦;张子礼;;宪政视野下民生型政府的构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赵旭;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骆正言;;凯尔森宪法保障思想的逻辑——兼评施密特及中国的政治宪法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刘治斌;;立法目的、法院职能与法律适用的方法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韩秀义;;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宪法世界——以“宪法常识”为核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8 郭华;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及其在根据地的实践[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5期
9 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年00期
10 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苏亦工;;开国前后的民主法治构想及其中辍——纪念董必武同志诞辰115周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兵;一位斯特劳斯主义者的肖像:哈维·曼斯菲尔德政治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诚;论宪法的纲领性条款[D];浙江大学;2011年
4 孟庆涛;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盛林;“两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王伟;《联合国宪章》宪法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董书萍;宪民界分论[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彭中礼;法律渊源论[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柱;论我国宪法司法适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艳芳;农民工权利保障状况考察与制度重构应对[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小媛;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明照;孙中山、毛泽东宪政思想比较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
5 彭玉凌;论宪法移植[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是今;论民主革命时期黄炎培的政治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昕;我国宪法实施保障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8 杨洋;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巩超;汉语谚语中修辞手段运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10 于占锋;传统礼治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全喜;;宪法与革命及中国宪制问题[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王人博;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阅读与解释[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3 童之伟;宪法实施灵活性的底线——再与郝铁川先生商榷[J];法学;1997年05期
4 韩大元;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J];法学;1997年05期
5 刘大生;;党主立宪:是什么,不是什么[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田飞龙;;对中国宪法根本原则与“党主立宪”的初步阅读和比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张千帆;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J];开放时代;2009年12期
9 郝铁川;论良性违宪[J];法学研究;1996年04期
10 童之伟;“良性违宪”不宜肯定——对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J];法学研究;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才家瑞;;法国大革命上升路线的实质与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标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王三秀;;中国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宪政良序构建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胡锦光;王书成;;论经济体制转型对中国宪政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王本存;;“立宪”的隐微与显白——评张君劢的《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J];现代法学;2007年05期
5 聂资鲁;论1787年《美国宪法》与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之歧异[J];河北法学;2004年03期
6 秦奥蕾,张禹;浅议制宪权的性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杨临宏;试论制宪权理论的起源及历史发展[J];思想战线;2004年06期
8 朱炜;制宪权三论[J];浙江学刊;2003年01期
9 雷新明,刘维逸,陈策宇;“制宪权”初论——对一种权利的解读[J];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苗连营;关于制宪权的形而下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傅小青;;延安时期宪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宜杰;预备立宪是怎样搞起来的[N];南方周末;2008年
2 张玉霖;服务性与先进性须有机统一[N];检察日报;2005年
3 吴玉章;法律与东亚社会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欣桦;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N];中国审计报;2004年
5 通渭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张晓文;坚定理想信念 强化为民意识[N];甘肃法制报;2005年
6 顾昂然;新中国的法制路[N];人民日报;2004年
7 原玉苗;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脚步(一)[N];人民代表报;2004年
8 王丽丽;百年宪法研究的历史起点[N];检察日报;2008年
9 张晋藩 顾元;理论光辉照耀法治之路[N];法制日报;2001年
10 魏敦友(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广西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经由宪法通达宪政之路[N];广西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豆星星;修宪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陈静熔;《独立评论》的宪政思想[D];重庆大学;2008年
3 常永达;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本存;宪政与德性[D];重庆大学;2007年
5 丁德昌;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曾绍东;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要聚;理想与困境:1913年制宪运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魏湘;晚清立宪的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郭颖颖;台湾“宪政”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吴中波;依法治国进程中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宁文;法学视野下清末宪政改革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斌;论“五五宪草”时期的宪法思想[D];山东大学;2007年
7 赵鑫;南京国民政府宪政立法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卓尔;清末立宪运动始末[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先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宪政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颉;《魏玛宪法》之中国话语[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1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7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