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证法学研究的新视角——以纯粹法理论为样本
本文关键词: 分析实证法学 纯粹法理论 凯尔森 出处:《河北法学》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析实证法学的研究无法摆脱或超越分析实证法学理论"标签"的限制。在这样的研究局势下,研究成果将永远无法自我扬弃。通过讨论纯粹法理论,揭示其所包含的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从而启示后来的研究者:如果以此种不同以往的进路进行研究,分析实证法领域将展现出一种超越"标签"之外的多面向的研究新境界。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analytical positivism can not get rid of or exceed the limitation of the "label" of the theory of analytical empirical law. In such a research situ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never be self-sublation. It reveals the inevitable political factors involved, thus enlightening the later researchers: if such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study. The field of analytical positivism will show a new realm of multi-oriented research beyond label.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分类号】:D90
【正文快照】: 一、问题缘起20世纪以降,三大法学流派从各自的角度对“法律是什么”的问题予以回答,且相互批判与自我辩护,从而形成了法理学的多面向图景。阅读20世纪的法理学,会清楚地看到一些关键的问题被不断地重复与修正,这些问题之间相互联结、彼此承继,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问题脉络。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林刚;;基础规范学说中的错位与偏见——一项概念政治学的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1期
2 邓楚开;;凯尔森的法律义务·权利理论[J];研究生法学;2000年04期
3 张恒山;;良知义务与理性“应当”之别——评自然法学义务与凯尔森实证法学的“义务”的分野[J];法学家;2007年01期
4 黄瑶;世纪之交反思凯尔森的国际法优先说[J];法学评论;2000年04期
5 杨超;;凯尔森纯粹法学的核心思想及简要评析[J];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02期
6 周永生;凯尔森纯粹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刘作翔;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根据拉兹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J];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8 梁晓俭;试论凯尔森基础规范理论的合理性[J];现代法学;2002年01期
9 吉涛,陈黎君;三个虚构矛盾和一个事实矛盾——评凯尔森《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治理论》[J];政法论坛;2003年02期
10 唐凌云;张南宁;;从纯粹法学到逻辑法学——一种法律理论研究的逻辑进路[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书友;法律实证主义传统中的凯尔森[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印月;凯尔森的法的效力与实效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苏娣根;论凯尔森基础规范理论的内在逻辑[D];湖南大学;2007年
4 李鑫;对凯尔森基础规范性质的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钊;;反对解释的场景及主体[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2 王烈琦;;启蒙、论证还是商谈?——也谈中国法学家与公众之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3 张智;李亚美;;形式独立与价值认同:法律与道德两种规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4 张国旺;;霍布斯式的哈特——以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重构规则理论[J];研究生法学;2008年03期
5 白中红,陈丹;凯尔逊国际法思想述评[J];当代法学;2003年01期
6 吕忠梅;;环境法学研究的转身——以环境与健康法律问题调查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柯岚;;告密、良心自由与现代合法性的困境——法哲学视野中的告密者难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徐清飞;;哈特的规则功利观:路径与方法[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0年00期
9 余民才;;2000年国际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1年01期
10 向仕明;;论守法的道德基础[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郭代嫦;;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从我国加入WTO谈起[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郭代嫦;;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从我国加入WTO谈起[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飞;法律解释:服从抑或创造[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玫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李刚;西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在中国[D];重庆大学;2008年
4 葛自丹;行政法中行政惠民理念的生成及制度建设[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彬;RTAs涌现背景下国际贸易法治秩序的重构[D];厦门大学;2008年
6 马英;论法律的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9年
7 沈映涵;新分析法学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吴真文;法律与道德的界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轨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家国;作为目的性事业的法律[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敏;论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的实施[D];郑州大学;2006年
3 李鸿渊;网络时代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孙启东;弗兰克法律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楚红梅;论凯尔森法律规范理论[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靖;法律的谱系[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宋世春;拉兹法律体系结构理论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苏娣根;论凯尔森基础规范理论的内在逻辑[D];湖南大学;2007年
9 黎平;WTO与EU法律规则在成员方域内适用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国勤;构建和谐法律体系之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国滢;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J];比较法研究;1995年04期
2 胡玉鸿;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方法论检讨[J];比较法研究;2005年02期
3 王涌;分析法学与中国民法的发展[J];比较法研究;1997年04期
4 聂小明;;凯尔森法律效力理论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5 冯绍雷,卿文辉,范军;热话题与冷思考(十一)——关于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03期
6 刘小文;法律效力构成简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李其瑞;论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梁忠前;法效力的逻辑探寻——法律效力的文化辨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张骐;法律实施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法商研究》2005年总目录[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智红;休谟与康德的认识论之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2 张书友;法律实证主义传统中的凯尔森[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马英;理解凯尔森[D];吉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玉芝;王金忠;;纯粹法理论及其对司法独立理论建构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拉兹;胡昌明;;纯粹理论的纯粹性[J];研究生法学;2004年04期
3 刘叶深;;评凯尔森的法律效力理论[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4 凌慧艳;;试论凯尔森的基本规范理论[J];法制与社会;2010年36期
5 王莉君;从纯粹法学看法理学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菅从进;;凯尔森法律规范理论论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黄瑶;世纪之交反思凯尔森的国际法优先说[J];法学评论;2000年04期
8 郭俊义,薄振峰;凯尔森清除法学中意识形态因素探微[J];河北法学;2004年06期
9 陈锐;;论法律实证主义的不一致性——以奥斯丁与凯尔森为比较视点[J];前沿;2009年03期
10 刘作翔;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根据拉兹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J];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晓京;;论凯尔森之和平架构与21世纪的国际秩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杨科雄;;公共服务:主观与客观之间[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刘军;姚成龙;;施米特对于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翟瑜;;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解释[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5 朱富强;;协调和监督两类功能的角色变化与法律的未来发展——兼论法律的本质功能及其现实异化[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季卫东;在法学经典中感悟“两造抗辩”的奥妙[N];南方周末;2005年
2 林U,
本文编号:1480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8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