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法治发展的文化依归
本文关键词: 东亚法治 法治文化 儒家民本思想 儒家秩序观 回应型法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以来,东亚法治仿照西方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对本土法治建设的作用。东亚各国受中华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东亚法治发展的传统文化依归于儒家的民本思想和秩序观,而民本和秩序思想中含有与西方法治工具性价值与实质性价值相似的人本与规则要素。但是,当前中国的法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压制型法的阶段上,法治发展在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出现的问题是未自然构建去"等级"的秩序与过分追捧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秩序。日本、韩国在法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上虽做出相当的努力,但其中也存在问题。因此,在对中国法治道路的探寻中,应追求实质与形式的统一,吸收经验教训并向"回应型法"过渡,以此实现对东亚法治发展的方向引领,并赋予法治以东亚文化气质的新内涵。
[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 the rule of law in East Asia has imitate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model,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neglected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rule of law. 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East Asia is attributed to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people and order,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 and order contains the elements of humanism and rules similar to the instrumental value and substantive value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west. At present, the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repressive law to some extent.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are the unnatural "hierarchical" order and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the order with individualism tendency. Although Korea has made considerable effort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the unity of substance and form should be pursu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By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transitioning to the "responsive method", we can realize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East Asia, and endow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temperament.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法学院;
【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区域法治发展研究”(2014-JY-018)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PAPD)建设项目 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D90-052
【正文快照】: 当下的世界发展呈现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人类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与深入,地缘相近的地区更是如此。对此,文正邦先生曾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区域,所以,任何国家或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既都是在与其他国家或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锐智;;东亚国家将儒家和谐观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经验及启示——以日本、韩国为例[J];法律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2 文正邦;;区域法治研究纵论[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9年00期
3 越心;亚洲意识在东亚的崛起[J];国际观察;1994年06期
4 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赵永植;东亚地区的发展问题略谈[J];齐鲁学刊;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吕明;;制度、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对法治“本土资源论”的一种补充[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晓峰;;浅谈人性论对先秦法律思想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许洁;;中国法制现代化范式的消解和建构——从中西法律价值观的比较维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孙文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三十年发展的省思[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6 黄辉;;方法论的转向:法律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与生成[J];比较法研究;2011年06期
7 王群红;;重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情理法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8 曹丽;;论中国当代公共行为文明的价值内涵[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李秋高;;在伦理与法理之间:一种古老权利的重新构造——家庭权法律问题初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薛长礼;;中国劳动权研究述评与理论反思[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初稿)[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3 黄亚妮;;儒家法律思想对我国廉政建设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5 李瑜青;;当代中国法律权利意识的解读——从法文化学入手的思考[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魏干;;中国低碳社会发展模式探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石川英昭;林佳丽;;古代日本法中的中国法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5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王升平;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婧仪;论法律趋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f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翼;“80后”青年离婚现象的道德拷问[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姚鹏;论我国政府采购程序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5 朱莉;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保民;论民间法的价值[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勇;乡土社会法律信仰缺失的理性思考[D];烟台大学;2010年
8 刘义哲;清代“慎刑”制度表现与思想传承[D];烟台大学;2010年
9 张晓;郑国法家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郝亮;农村妇女继承权的救济与保障[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道晖;西部大开发的宪政基础与共和精神[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金惠林;;韩国儒家文化的保护及弘扬[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07期
3 张锐智;日本传统文化与日本经济现代化——关于日本式市场经济特色的若干思考[J];日本研究;1997年04期
4 汪习根;论西部发展权的法律保障[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2期
5 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6 罗本琦;方艮;;走向世界的儒家文化——“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江;刘怀玉;;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J];学习论坛;2012年06期
2 曹学娜;;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J];理论探讨;2010年04期
3 乔清举;论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05期
4 刘霞;传统儒商特点质疑[J];湖湘论坛;2002年03期
5 孙平;传统文化与经济模式[J];前进;1995年01期
6 李丽丽;王凌皓;;传统儒家孝悌之道的现实观照[J];学术交流;2010年06期
7 张慧瑜;;与“孔夫子”和解:文化幽灵的归来[J];南风窗;2012年04期
8 高恒天;;传统道德被不道德地利用及其后果[J];湖湘论坛;2013年05期
9 沈春梅;;论传统儒家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J];南方论刊;2008年03期
10 张宇;;论以传统道德为基础的当代核心价值观建设[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闫拓时;来自传统的精神滋养[N];光明日报;2013年
2 常丽君;传统文化进校园带来了什么[N];科技日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杜继文;中国的人本主义传统和无神论精神[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郑永年;中国应重建什么样的民族主义[N];世界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海珍;传统儒家“和”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贾凤姣;中国传统儒家“慎独”之本义及当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牟晓燕;从传统道德视阈谈当前道德建设[D];山东大学;2014年
4 王宇;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文化的当代审视[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方媛;浅析传统儒家生命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毕红芳;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化德育思想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7 田晓辉;传统官员道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孙鑫鑫;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佥崇;“三纲五常”再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高筠;传统“孝”概念及其实践[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85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8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