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与理性
本文关键词: 中国古代 司法文化 人文 理性 法制文明 出处:《政法论坛》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文与理性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两大理念,它体现于古代的司法心理、伦理道德、律学指导证据判词、民刑分理诸方面。虽然这种理念在世界许多法系中也曾存在过,然而就内容之宏富,特色之显明,思想之深邃,绵延之一贯则为中华法系所独有。其文化积淀之深厚,经验积累之丰富不仅足以彰显中华古国之法制文明,而且对当前的司法改革亦具有借鉴意义。
[Abstract]:Humanism and rationality are the two major concep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judicial culture,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ancient judicial psychology, ethics, and law to guide the judgment of evidence. Although this concept has existed in many legal systems in the world, it is rich in content, distinctive and profound in thought. Its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are not only enough to show the legal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China, but also ha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judicial reform.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9;D926
【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司法文化内容的宏富、特色的显明、发展的连续性与制度建构的完整性堪为世界文明古国之最。而且在绵延不绝的历史过程中古人所积累的司法经验至今仍然不乏借鉴意义。所谓“述往事,思来者”[1],“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2]”。本文仅就反映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质的人文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豹;;论孟子的道德选择理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江立新;洋务运动与晚清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7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8 吴宝晓;;19世纪的地方政府与荒政——兼论李鸿章在直隶的赈灾活动[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9 李忠萍;;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人才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寿平;刘毅;;构建诚信制度与践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朱富强;;两类立法原则之评述:法理的基础[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朱富强;;不完全契约、法律协调失败与自我约束机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雷兴虎;刘斌;;强化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10 杨朝霞;;论动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视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立忠;公民体育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姚鹏;论我国政府采购程序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委;法律秩序的生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毛忠华;程序正义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庆红,杨帆;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对中西法律传统影响的比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黎华;;论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J];新西部;2010年05期
3 何芳川;新经济时代与人文精神[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李永军;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J];中国法学;2002年04期
5 杜宴林;法律本体的人文主义基础论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4期
6 张蕾;;人权范畴中之财产权:人文精神的彰显[J];行政与法;2006年02期
7 徐韬;;关于民法典制定中物文与人文之争问题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3期
8 ;万科:寻找人文主义的光亮[J];南风窗;1998年04期
9 龙文懋;吴宓人文主义的女性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黄耀霞;《喧嚣与骚动》中的人文主义关怀[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炯;;也谈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孟华先生商榷[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程方平;;略论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孟华;;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走向对话的汉语理论界[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5 陈光;;“造化随顺”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中国古代自然观[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6 丁海斌;陈凡;;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之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谢兵良;;弘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培友;;“和”、“和谐”与“和平”思想及其演变轨迹[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思郁;萨义德:如何重构人文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孟广林;“人”的呼唤:人文主义新文学的时代心声[N];学习时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林紫玉;人文主义的创新之源[N];通信产业报;2003年
5 李醒民;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N];光明日报;2004年
6 邢贲恩;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N];学习时报;2000年
7 朱晓U,
本文编号:1487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8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