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中国老挝土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7 08:51

  本文关键词: 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的初始取得 比较研究 出处:《内蒙古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关于中国土地所有权的权利归属仍然采用公有制,归国家所有和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允许个人或单位享有土地使用权。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由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发包方按照合同方式发包给承包方承包,或者按照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等方式将土地发包给承包人承包。关于宅基地使用权则是一项申请审批制度,由当地政府的批准程序允许宅基地使用人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关于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是由政府依法出让和划拔制度方式将建设用地使用权给土地使用人使用。 而关于老挝土地使用权的初始取得制度,从老挝宪法和土地法条文来看,老挝土地所有权是归国家所有,由国家在全国范围集中统一管理并赋予个人、家庭及组织;经济组织、武装部队、国家机关、社会及政治组织有效使用。是采用了公有和私有制,由国家政府分配赋予个人或组织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直接赋予永久土地使用权给个人或组织,同时也可以直接赋予土地用地权给个人或组织使用。本文除引言与结语部分,论题拟从以下四个内容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中国与老挝关于土地使用权的界定分析,从中国与老挝对土地使用权的界定,中国与老挝对土地使用权客体范围的比较。在界定分析内容上,笔者将从中国土地使用权的概念、老挝土地使用权的概念界定和中国与老挝对土地使用权概念做比较分析。在客体范围的比较到的内容上,笔者将从中国土地使用权涉及的土地范围以及老挝土地使用权涉及的土地范围阐述比较研究并找出两国土地客体范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二部分是中国土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与借鉴,按照所有权主体不同设置土地使用权,笔者将从国有土地上的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上的土地使用权两个分类进行阐述研究。在中国不同种类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规定,笔者将阐述农村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取得制度加以说明以及提出借鉴。 第三部分是老挝土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与借鉴,老挝土地使用权绝对取得和相对取得的规定以及借鉴加以陈述。 第四部分是中国老挝土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比较分析,从中国不同种类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规定到老挝土地使用权的国家赋予制度加以结论、分析与比较。本部分,笔者将以三个观点为比较分析内容,尤其是在主体设立方面、政府角色方面和期限等方面。在最后,结语部分,作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看法。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比较分析与借鉴。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ight to land ownership in China is still under public ownership, owned by the state and by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e state and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dures prescribed by law, allow individuals or units to enjoy the right to the use of land. Or contract the land to the contractor in the form of bidding, auction and public consultation. Regarding the right to use the homestead, it is a system of application and approval. The approval procedur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llows the homestead user to obtain the right to use the homestead. With regard to the initial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right to the use of land in Laos,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o Constitution and the Land Law, the ownership of Lao land is owned by the state, which is managed centrally and uniformly by the state and is given to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organiza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rmed forces, state organs, social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are effectively used... by means of public and private ownership, The government can directly grant the right to use permanent land to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and also to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to use land.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be studi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land use right between China and Lao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Laos on the definition of land use righ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Laos on the scope of object of land use right. The author will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and use right in China, the definition of land use right in Laos and the concept of land use right between China and Laos. The author will expound the land scope of land use right in China and the land scope in Laos and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and object scop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initial acquisition system and reference of China's land use right, according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main body of different sets of land use rights, The author will expound and study the land use right on the state-owned land and the land use right on the collective land. The initial acquisition system of homestead use right and construction land use right is explain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itial acquisition system and reference of Lao land use right. Part 4th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acquisition system of land use right in Laos, from the provisions for obtaining different kinds of land use rights in China to the national system for granting land use rights in Laos. The author will take three viewpoints a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content, especially in the main body establishment aspect, the government role aspect and the time limit and so 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will talk about his own feeling and some views. The conclusion is analyz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3;D93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友连;;论占有制度的法律价值——兼论《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张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屈茂辉;张彪;章小兵;;产权概念的经济学与法学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潘丽;;农村集体成员权性质比较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林群丰;;房地产业步入公正之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张晓东;;土地承包经营权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2期

8 林庆康;;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须深化农村改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钟祖凤;;试论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胡鹏;李江风;李风琴;;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状况分析及其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圣平;;宅基地转让纠纷个案的法律经济学[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李光宇;王典;;论虚拟财产引发的法律问题[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3 许可;;从法律博弈论看土地所有权制度设计——以征地补偿为中心[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石伟;;北京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管理法律制度的重构——基于比较法的视角[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贾爱玲;马婵娟;周红占;;水权之界定[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键;黄佳;;海域滩涂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传统捕捞权与现代养殖权之相邻关系[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易阳;周训芳;;我国的野生植物所有权制度与野生植物权属管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训芳;;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获得的林权及其物权法保障[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张敏纯;;论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以《侵权责任法》为分析对象[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颜晓闽;美国证券法律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冯翔;商事登记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单平基;水权取得及转让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光;海运货物留置权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王丽媛;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孙超;应收账款融资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陶银球;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莎;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齐艳;论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云霞;知识产权托管及其托管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f,

本文编号:1517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517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0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