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华洋诉讼双轨理案体制产生及其司法实践之影响
本文选题:清末民初 切入点:华洋诉讼 出处:《兰州学刊》2013年10期
【摘要】:清末民初华洋诉讼双轨理案体制的产生及其司法实践,不仅是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同时也在维护中国司法主权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方面,它促使华洋诉讼纳入了相对"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解决渠道,同时,也改变了涉讼华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不利处境,为其提供了更加公正合理的诉讼渠道;另一方面,它迫使外人基本放弃了"观审权",从而对领事裁判权在司法实践层面形成了局部冲击和动摇。其影响可谓重大深远,不容低估。
[Abstract]:The emergence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two-track litig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only the progress of China's judicial system, but also a new step forward in safeguarding China's judicial sovereignty.On the one hand, it urges Huayong litigation to bring into the relatively "standardized" and "procedural" channels of settle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hanges the disadvantaged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volved in litigation, which has long been in a weak position, and provides them with a more just and reasonable litigation channel.On the other hand, it forces the outsider to give up the power of observing trial basically, thus forming partial impact and vacillation o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consular jurisdiction.Its impact can be described as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分类号】:D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晓荣;艾其茂;;晚清西方在华司法机构与华洋诉讼——以华洋讼案的受理与审判为中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李启成;;从衙门到法庭 清末民初法庭建筑的一般观念和现状[J];中外法学;2009年04期
3 蒋铁初;;刑讯存废与口供地位关系论——对清末民初限制与废止刑讯的历史考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赵晴;;试论清末刑法改革[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6期
5 王雪梅;;清末民初商事立法对商事习惯的认识与态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裴艳;;留学生与清末法律学制[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12期
7 翟晓美;;近代会审制度的始末——以租界中的会审公廨而谈[J];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孙发锋;;解构专制:清末民初的反专制思想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洪阳;艾晶;;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统计的比较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周峰;;论领事裁判权对中国近代法制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2 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来的兴起和遭到的危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治平;模范列强:为承认而斗争[N];东方早报;2011年
2 宿华文邋通讯员 袁国强;汕头发现清末民初的审判书石碑[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周利成;民国时期一起曾影响中国法律的涉外案[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郭齐勇;“亲亲相隐”[N];光明日报;2007年
5 米健;法律翻译的现状与问题[N];法制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晓敏 本报通讯员 陈 丹;历史虽有兴衰 法律重在证据[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侯欣一;清末民初以日为师的中国法律转型[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王立民;上海英租界与现代法制[N];法制日报;2009年
9 马 津;北京饭店商标权得到保护[N];中国工商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张二虎;“餐饮第一赔偿案”在蓉宣判[N];经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雷;清末民初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宋玲;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李超;清末民初的审判独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冯江峰;清末民初人权思想的肇始与嬗变[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艾晶;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研究(1901-1919年)[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承涛;近代中国商会理案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7 唐伟华;清前期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肖世杰;清末监狱改良[D];湘潭大学;2007年
9 张熙照;传统审判制度近代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素芬;明暗之间:近代中国的狱制转型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丽丽;从《华洋诉讼判决录》看民国北京政府统治前期撤废领事裁判权的努力[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钟勇华;清末民初华洋诉讼理案模式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郑巧;上海提篮桥西牢与清末监狱改良[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杨志杰;清末民初推行宪政失败之原因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5 李俊;清末民初广东法律教育浅探(1905~1924)[D];暨南大学;2008年
6 吕倩娜;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报律思想[D];河南大学;2006年
7 袁华新;清末民初华洋诉讼之民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乔江玲;清末民初“速定共和”的论争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6年
9 郭文娟;领事裁判权与清末法制改革[D];青岛大学;2012年
10 顾明晔;清末商事法制变革及其现代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0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