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与法治文明共建背景下的生态保护立法模式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 + 法治文明 ; 参考:《河北法学》2013年11期
【摘要】:生态保护离不开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同步性。现有的私法或公法生态立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公私法一体化立法模式是法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性选择。在"公私法一体化"框架内制定符合法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生态法典,明确生态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确定生态权及生态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发挥生态法在法治文明建设和治理生态危机中的作用。尽管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法治模式目前可能还是一种理想类型,但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它却是我们的前行航标。
[Abstract]:Ecological protec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by law has a high degree of synchronization.The existing models of private law or public law ecological legislation can no longer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integrated legislation model of public and private law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the civilization of rule of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law", we should make the ecological code which accords with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spirit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ke clear the object and method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logical law, and determine the unique position of the ecological right and ecological law in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Play the role of ecological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civiliz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crisis.Although this mode of ecological humanism rule of law may still be an ideal type at present, it is our forward navigation ma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生态保护与物权配置研究》(11YJA82007)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和协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杜健勋;;环境正义:环境法学的范式转移[J];北方法学;2012年06期
3 谢伟;;司法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德国之考量[J];河北法学;2013年02期
4 马波;;生态安全法治保障论[J];河北法学;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严音莉;;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问题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王思思;任大鹏;;我国农村环境趋恶原因与制度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4 赵子瑜;;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初探[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郑伟红;贾朋俭;;论技术发展的生态空间——从生态视角探讨技术的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王佳慧;;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内容建构[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7 刘文燕,焦华;论生态侵权[J];北方环境;2005年02期
8 陈会广;曲福田;陈利根;;环境容量使用权:为节能减排立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9 袁华江;;中美地热能资源管理比较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1期
10 饶世权;;从保护生态到经营生态:我国《森林法》价值观的转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国峰;;浅析循环经济立法的生态化[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萱;沈晓悦;夏光;;我国环保行政体制结构初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树义;汪再祥;;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纪艳彬;;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吕忠梅;刘长兴;;构建环境合同制度[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6 张忠民;;绿色壁垒的背后[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7 黄猛;;论我国环境行政权与公民环境权的合理定位[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秘明杰;;环境侵权及其不确定性分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朱谦;;环境民主权利构造的价值分析及其路径选择[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10 史玉成;;西部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兼论我国环境立法的完善[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楠;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樊琦;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阳露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胡中华;论环境保护之为普遍义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窦会静;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胡晓菲;环境法视野下的有机农业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园园;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俊斌;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顼;区域限批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周红占;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模式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申家杰;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生态法审视[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龙;;法理与机理:合作社法律支持体系的机制分析[J];财贸研究;2008年04期
2 黄锡生;陈有根;;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法》的框架建构[J];研究生法学;2006年01期
3 赵惊涛;生态安全与法律秩序[J];当代法学;2004年03期
4 蔡守秋;;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对环境资源法学理论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蔡守秋;吴贤静;;生态法:修改《环境保护法》的新视角[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于文轩;;生物安全法之正义价值探析——以罗尔斯正义理论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8年02期
7 王树义;;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探讨[J];法学评论;2006年03期
8 焦盛荣;;“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理念[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3期
9 吕忠梅;;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马波;;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J];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盖威;市民社会视角的中国社团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水连;论环境安全的法制保障[D];重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章乐;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法治文明的借鉴与超越[J];理论与改革;2002年02期
2 李卫华;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J];理论学刊;2002年01期
3 陈章乐;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法治文明的借鉴与超越[J];理论学刊;2002年02期
4 魏宏;小康社会与法治文明[J];社会科学家;2003年02期
5 汪习根,彭真明;论法治文明[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2期
6 刘桂英,马新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理论学习;2004年05期
7 杨绪全,雷梅英;法治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J];理论探索;2004年06期
8 陈章乐;借鉴资本主义法治文明[J];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03期
9 刘咏梅,习洁;法治文明建设:意义和途径[J];理论探索;2005年05期
10 贺春燕;;法治文明的春天[J];法制与经济;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颖;;浅论董必武的法治文明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2 刘琳玲;;和谐视野下的法治文明——话说某地城管粗暴执法[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3 程汉大;;司法与英国法治文明[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4 孙国华;冯玉军;;论董必武的法治文明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5 杨建华;;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蒋德海;;人大权威和法治文明[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杨经德;;新时期回族聚居区法治文明建设刍议[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庄汉;胡云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法治文明建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三辑)[C];2003年
9 刘瀚;;弘扬法治文明 建设法治国家——学习董必武法制思想的几点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10 王洋;;浅议刑讯逼供的产生及其防治[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新俊;高港及早部署迎国庆平安法治文明创建[N];泰州日报;2009年
2 山东 教师 王传涛;功夫维权背离法治文明[N];法制日报;2012年
3 丁国强;法治文明与监所管理[N];法制日报;2013年
4 殷建光;“宪法日”应成法治文明提升日[N];贵阳日报;2014年
5 蒋德海;从法治文明透视公德建设[N];解放日报;2004年
6 杨建军;法治文明的中国基因[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蒋丽娟;“民告官见官”体现法治文明[N];深圳特区报;2012年
8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西藏[N];西藏日报(汉);2012年
9 周腾 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培育法院文化 建设法治文明[N];广西法治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郭玉强 通讯员 王润刚;平安城区共享法治文明成果[N];新疆法制报(汉);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建宁;我国法治文明建设中人文精神的构建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2 李振双;司法“剧场化”:现代法治文明的必然选择[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冬蕾;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成果之契[D];河北大学;2012年
4 翟晶;法律仪式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5 雷良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42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4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