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框架内的维权努力:清末民初华洋诉讼双轨理案体制之构建
本文选题:清末民初 + 华洋诉讼 ; 参考:《兰州学刊》2012年09期
【摘要】:20世纪初清政府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其重要目的开始进行司法改革,在地方设立各级审判厅。审判厅设立后开始受理华洋诉讼,遂产生了一种新的理案模式。为抵制领事裁判权、维护法权,清政府构建了一种双轨理案体制,但尚不完善。民初的中国政府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发展和完善。清末民初华洋诉讼双轨理案体制的构建,是中国政府在条约框架内抵制领事裁判权、维护法权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起到了迫使外人逐渐放弃观审权,从而形成对领事裁判权的局部冲击的积极作用,其意义不容忽略。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Qing government began to carry out judicial reform in order to recover the consular jurisdiction, and set up judicial halls at all levels.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troom, Huayang litigation began to be accepted, and a new mode of handling cases came into being.In order to resist the consular jurisdiction and safeguard the legal power, the Qing government constructed a dual-track system of handling cases, but it was not perfect.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improve on this basis.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track litigation system in China was an attempt and effort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sist the consular adjudication pow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eaty and to safeguard the legal right, thus forcing the outsider to gradually give up the power of observing the trial.Thus form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local impact on consular jurisdiction, its significance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分类号】:D929;K2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勤华;略论民国时期中国移植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富平;清末民初兴农思想述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徐洁;;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J];历史档案;2006年03期
3 车辚;;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及其成因[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国栋;;清末民初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5 孙岩;王苗;;清末民初朝鲜移民我国东北的原因探析[J];前沿;2008年09期
6 李平;;清末民初商会设立的商业学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李兴平,石慧玺;清末民初甘肃家庭嬗变刍议[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周谷平;代妮娜;;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赵建国;;清末民初的上海日报公会[J];探求;2006年04期
10 刘玉梅;;清末民初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琴;;试论清末民初的贵州新兴社团[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毕苑;;清末民初的博物教科书与进化论的传播[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3 ;清末民初的报刊与社会历史空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4 丁凤麟;;难以忘却的学术贡献——《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评介[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5 周传家;;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和京剧改良[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6 周松青;;试论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社会功能[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8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9 刘文俊;;清末民初桂越边境的对汛[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郝锦花;;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浅析[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永祥;从京剧“坤班”到女子新剧团[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黄轶;20世纪末“晚清文化研究热”断想[N];文艺报;2008年
3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罗检秋;近代从“文明”到“文化”的思想过渡[N];光明日报;2009年
4 胡瑞华;清末民初进步人士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5 张天社;多层次多角度观照清末民初的民主政治[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刘波;绍英日记中的清末民初史事[N];光明日报;2011年
7 丁波;一本有史、有识、有趣的世博图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杨国强 口述 黄晓峰 整理;西潮与回澜: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历史[N];东方早报;2011年
9 王先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末民初的“绅权”变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朱寰;向历史深处溯源[N];青岛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效正;清末民初庙产问题研究(1895-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杨木武;莫里循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情[D];苏州大学;2004年
4 李平亮;卷入“大变局”[D];厦门大学;2004年
5 丁淑琴;清末民初甘青地区民族社会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胡素萍;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D];中山大学;2006年
7 张利荣;清末民初甘肃的警政建设[D];暨南大学;2007年
8 吕雪飞;东北三省咨议局、资政院及第一届国会、省议会议员选举考略[D];吉林大学;2012年
9 朱庆葆;抗拒与变迁[D];南京大学;1992年
10 王红军;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克亮;清末民初的灾荒与荒政研究(1840—1927)[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罗彩云;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1895—1927)[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唐湘雨;清末民初市场管理法制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付蓓;论清末民初的中外合资企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史林杰;清末民初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霍晓玲;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D];河南大学;2005年
7 周群;清末民初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变更[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新萍;清末民初30年间山东人的日本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召庸;清末民初拉萨动乱初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静;清末民初女子社团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2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4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