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天道:中西法律的形而上之别——兼论中西人治和法治思想的缘起
本文选题:自然与天道 + 中西法律 ; 参考:《学术交流》2012年03期
【摘要】:"天道"与"自然"是中西方法律的形而上基础,它们都起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本原的形而上思考。人们普遍认为顺应于"天道"或"自然",人们就会拥有正确的行为方式,社会和人生就会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中西方在认识"自然"和"天道"的时候,却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古希腊人的认识路径是以语言为桥梁,经历了从质料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路径,而中国古代始终不以语言为认识终极秩序的载体,从天命到天道,在认识万物终极规律的时候,始终站在天人合一的立场,强调对"道"的自证自悟,而非知识化形态的表达。而这种分歧带来了中西人治和法治思想的缘起。
[Abstract]:"Heaven Tao" and "Nature" are the metaphysical ba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w. They all originate from people's metaphysical thinking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ld.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people will have the right behavior, society and life will have the righ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f they conform to the "heaven" or "nature".However, when China and the West came to understand "nature" and "the Tao of Heaven", they produced different methods. The ancient Greeks' cognitive path was based on language, and went through a path of development from material to form, from sensibility to rationality.However, in ancient China, language was not always regarded as the carrier of understanding the ultimate order, from the destiny to the Tao.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ultimate law of all things, it always stood in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emphasized the self-realization of "Tao" rather than the expression of the form of knowledge.But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has brought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rule of man and the rule of law.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老子法观念研究——开启中国自然法的价值体系”(11YJC82002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猛;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倾向的历史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仇春霖;理性的呼唤——兼论德育的本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5 裔昭印;希腊化时代的妇女与东西文化交流[J];北方论丛;1999年06期
6 刘绪义;;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7 黄显中;;伦理话语中的古希腊城邦——亚里士多德城邦理念的伦理解读[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8 王云;古代希腊的灵魂观念及其历史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山;《商颂》作于“宗周中叶”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易宁,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罗漫;;布依族族名、族源与文化丛论[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后现代形态[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建立;;试论自然观的人学基础[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常金仓;;中国史学的现代使命[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7 郭胜团;;汉初黄老思想论辨[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宝全;股市系统中若干问题的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蓉;论《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学龙;论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林志刚;关于武术与西方体育审美方式特征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海明;科学假说探析[D];厦门大学;2002年
7 熊海帆;有关中国保险市场信息问题的初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8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9 赵平垣;对模仿论的反思[D];新疆大学;2003年
10 梁静;王绩独特生存方式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世煌;伍廷芳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和比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陈小洁;;沈家本法律变革思想的理论逻辑[J];社科纵横;2006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743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74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