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义到公共:“公法”概念在晚清的演进
本文选题:公法 + 国际法 ; 参考:《理论月刊》2012年10期
【摘要】:"公法"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法律新词。古典文献中,"公法"多指国家法令制度或公理。时至近代,通过译介的西方法学作品,"公法"获得新含义。从《万国公法》系统介绍国际法并大量使用"公法",到《公法便览》首先清晰定义了"公法"为国际法。在当时,国人接收以"公法"来诠释西方的国际法概念乃是基于对其公义诉求。在此之后,通过留日学生对日本法律体系的介绍,"公法"一词的含义再次发生转化。日译法学术语中"公法"指代定义公共关系的法律。"公"不再是公义,而是强调公共、公权力。近代法学术语的引入实际上反映了深层次的中西日文化互动,"公法"含义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
[Abstract]:"Public Law" is the first new term of law in modern China.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public law" refers to the system or axioms of state decrees. From then to modern times, public law gained new meaning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legal works. From the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xtensive use of "public law", to the first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law", "public law" is defined as international law. At that time, the Chinese accepted the concept of "public law" to interpret the western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law. After that, the meaning of "public law" changed agai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legal system b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Japanese legal terminology, "public law" refers to the law that defines public relations. " The public "is no longer just, but emphasizes the public, the public power."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legal terminology actually reflects the deep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change of the meaning of "public law", as well a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legal system.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7JZD0040)
【分类号】:D9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7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8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凤五;;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王宇;;朱学在温州的传播与永嘉学派的消亡——南宋区域文化与主流文化互动的个案研究[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呈元;国际犯罪及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3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4 蔡奕;国际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跨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马晓英;颜钧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吕彩霞;论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及其法律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屏;清末电信业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远琼;本科法理学教学的困境与突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5 董宏;新干涉主义评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6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金连;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侯焱;国家主权原则依然是国际法最基本的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柯玲娟;试论国际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王玉玮;论难民不推回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俊;;关于公法与私法界定之反思[J];行政与法;2011年07期
2 刘毅;;清末法学翻译概述——西法东渐的开端[J];河北法学;2011年09期
3 ;编者前言[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周遵友;;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的比较法研究——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在庆祝该所并入马普协会仪式上的演讲[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5 王天华;;日本行政诉讼的构造变革——以最近“公法上的当事人诉讼”判例为中心[J];行政法论丛;2010年00期
6 何勤华;;淡泊名利 甘当人梯——王召棠老师二三事[J];法制资讯;2011年07期
7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国际借鉴[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唐莹;;中德法学研究所的入学考试和学习生活[J];中德法学论坛;2002年00期
9 朱新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形成与完善[J];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04期
10 刘兆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权限[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屒修;;消n攀毙У木媒峁褂肫湓诠ㄉ系睦嗤茞i用[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朱维究;徐文星;;英国公法传统中的“功能主义学派”及其启示——兼论中国21世纪“统一公法学”的走向[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编写说明[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陈淑芬;;美国海上反恐与能源通道安全法律保障机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李春晖;;美国联邦资助下所作发明的专利权——美国专利法第18章评介[A];专利法研究(2000)[C];2000年
7 姜明安;;前言[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黄伟新;;中国法学教育如何应对入世挑战[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9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李雪平;;关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国际法视角[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萌;现行国际法提供解救被绑架少年依据[N];法制日报;2009年
2 记者 宁杰;中国第八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昨日开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蒋安杰;推动公法学走向繁荣[N];法制日报;2003年
4 ;德国防部长呼吁设国际法庭审索马里海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谢晶思;“美国法”取代国际法?[N];福建日报;2003年
6 记者吴婷 通讯员钟静 王克稳;苏州大学东吴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揭牌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刘隆亨;我国当代税法基本理论的创新[N];法制日报;2003年
8 蒋熙辉;法学所、国际法中心召开法治国情调研动员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朱晓U,
本文编号:1857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57105.html